民营剧团在中华大地上的繁荣与崛起,成为满足几亿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来认识这种繁荣与崛起的意义,及时地解决它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促进它进一步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民营剧团的崛起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中文名

民营剧团

地区

中华大地

作用

几亿农民文化生活需求

对象

新农村文化建设

剧团发展

进一步加强党委和政府管理这只“有形的手”,是促进民营剧团的进一步繁荣的有效手段。这些年来民营剧团的健康发展,是与各级党和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上世纪80年代,浙江的“苍南经济”、“鄞县经验”就是文化行政部门总结了浙江农村演出市场建设的好做法而推向全国,受到广泛好评。进入新世纪,省文化厅又拟订政策,将民营剧团演员的职称纳入评审范围;2005年6月,由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戏剧家协会联合召开了“浙江省民营剧团艺术交流与发展研讨会”,全省50多家民营剧团团长参加了会议。2005年12月,由省文联、省文化厅、台州宣传部等主办,浙江省剧协承办的浙江省首届民营剧团“山花奖”戏剧节,共上演了30台大戏,为民营剧团提供了艺术交流的平台。

浙江的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多种办法与举措: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如嵊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文件,对民营剧团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并通过年度评比给予奖励。二是在评奖评职称上一视同仁。台州的温岭市把民营剧团当作掌上明珠,凡有全国性的比赛,都鼓励他们去参加,并在资金上给予资助。温岭越剧二团因此而得了多次的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的金奖。杭州市黄龙越剧团在上世纪80年代就享受了与国有院团一样的评职称制度,而且在省剧协的鼓励和帮助下,该团孟科娟、王杭娟两位演员得了全国“梅花奖”,成为民营剧团中全国少有的“双梅团”。嵊州市也是最早让民营剧团享受评职称制度的地区之一,2001、2003年有60人获中级艺术职称。三是为民营剧团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台州市各村都建立了老年协会活动中心,每个中心都有戏台,为演出提供了方便。浙江省的许多乡镇、村(社区)因地制宜出资修缮了一批古戏台,新建了一批戏台,组建了一大批文化活动阵地及“戏迷角”。正是在各级政府这样的精心扶持下,浙江的民营剧团成为燎原之火,越烧越旺了。

针对民营剧团的需求,培养大批愿意在农村大舞台上奉献自己的演艺人才。在农村演艺人才的培养上,过去各地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创办艺校、中小学中开设艺术培训课、在乡镇文化站开办短期速成演员培训班、民营剧团开办自费培训班和越剧艺校举办民营剧团表演人员培训班等,为民营剧团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除了培训,浙江还鼓励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向民营剧团流动。此外,国有剧团采用“柔性流动”的方式,在自愿和没有演出任务的情况下,通过签约,去参加民营剧团的演出。缙云县有20多个民间职业婺剧团,1000多人的演艺大军中,就有不少专业院团的演职员投身其中。

但是,在新的形势下解决人才问题,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解决人才的培养体制与机制。艺术学校要专门招收愿意到农村民营剧团去演出的学生,给他们以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其次,要大力地表彰和奖励愿意去农村民营剧团演出的国有专业剧团人员,在经济上给予补贴,并设立一定的荣誉称号,树立先进典型,以鼓励他们到农村去大显身手。三是要建立规范的民营剧团用工制度,要有必要的管理措施,以保证演出人才市场的有序和规范。

在民营剧团的剧目建设上,鼓励专业剧作家扶持民营剧团,提供大批适合农村演出的好剧本。针对民营剧团缺少新剧本的情况,这几年来浙江省剧协的浙江编剧中心组织了30多名高级编剧,向民营剧团提供了一批优秀剧本,把他们多年来创作的适合农村演出的剧本,以最优惠的价格,转让演出版权。同时,也组织了浙江省的戏曲作曲家,把已经上演过的戏曲曲谱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民营剧团。同时,还按照民营剧团的要求写出一批剧本供他们使用。但是,这项工作的进展还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民营剧团虽然迫切需要适合农民观看的新剧本,但在经济上无力承担排演新戏的费用。为此,建议财政上能提供一定的经费,每年确定一定的数量的新剧目,为民营剧团排新戏时给予补贴。并采取买断编剧著作权的方法,为民营剧团解决版权费用的开支,以促使每年农民能看上适合他们口味的新戏。

在组织机制和保障机制上,推进行业管理模式。浙江有关部门十分重视通过行业管理的方法,做好维权和保障工作。温州市于1999年就成立了“温州市戏曲民间职业剧团协会”,现有会员一千多人。嵊州市越剧团行业协会也已经成立了8年了,每年都会召开民营剧团会议,为民营剧团创造了一种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公平竞争、合作发展的局面。

从以上部分成功地区的经验来看,要解决民营剧团的安全保障和行业管理的问题,全面推行建立行业性组织是十分必要的。有了这样一个组织,就可以在组织保障维权、行业自律、艺术交流、人才交流、艺术培训等方面,发挥出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