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Amphibious assault ship),或也称为两栖突击舰:它的两栖就是能够搭载飞机和运输坦克、登陆部队等陆战力量,所以它的内部设计异于航母,很多空间用于装备登陆力量。

它是一种用来在敌方沿海地区进行两栖作战时,在战线后方提供空中与水面支援的军舰,可以提供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在海军的地位仅次于航空母舰。

2019年9月25日上午,中国海军首艘两栖攻击舰下水仪式在上海举行。

中文名

两栖攻击舰

外文名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别名

两栖突击舰

年代

20世纪50年代

分类

攻击型、通用

作用

两栖袭击、两栖袭击

地位

仅次于航空母舰

著名攻击舰

硫磺岛

前身

产生背景

1941年时下水的丙型特种船秋津丸

虽然人类很早就有两栖作战的形式,但直到两次世界大战中才正式把两栖攻击舰应用于战争。其中日本陆军在二战之前开始研发一系列登陆舰,称为“陆军特殊船”,包括最早建造、于1934年时下水的神州丸,以及后来的“丙型特殊船”,除了能够在船尾放出登陆艇,还搭载了航空设备,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传统的两栖舰艇采用的是冲击抢滩战术,就是将人员和装备等直接送上滩头,但是随着各国岸防火力的增强,特别是岸舰导弹的出现,这种战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另外,这些舰艇装载物资比较单一,因此可能需要多艘舰艇来分别装载人员、装备和物资,这样一来会增加编队的舰艇数量,容易暴露目标和受到对方攻击,如果编队内有一艘舰艇被对方击沉或者故障,就有可能让整个登陆作战行动陷于失败。

在第二次中东战争开启了直升机运用在两栖作战上的先例。而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出现了“垂直登陆”、“超视距登陆”和“均衡装载”等多种两栖作战新概念,这些概念的核心是利用直升机、气垫登陆艇等装备搭载人员和物资在对方雷达系统视距之外发起攻击,这样就避免了两栖舰艇直接暴露在对方的火力之下,但是这样会导致两栖装备的增多,进一步导致编队舰艇数量的增加,所以美军需要重新设计一款可同时操作直升机以及登陆艇进行两栖作战的船只的新型两栖战舰艇,这便是两栖攻击舰出现的背景。除了运输直升机以外,垂直起降战斗机以及攻击直升机也在日后纳入两栖攻击舰的编制并提供两栖作战的掩护和支援作用。现如今美国海军是全球拥有最多两栖攻击舰的国家。

机型特征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由于两栖攻击舰发展自直升机航空母舰,因此其继承了航空母舰的特点,比如拥有直通式甲板,可以起降数量较多的直升机和垂直起降战斗机。两栖攻击舰大多数配备有坞舱,可以停放登陆艇,借此可以同时发动空中和水上的登陆行动,不过其比较突出空中的力量,与同属两栖战舰的船坞登陆舰功能相同但性质相反。

两栖攻击舰以空中武力为主、水面武力为辅(以空中武力优先扫荡突击,登陆则使用空中或水面皆可),而船坞登陆舰则以水面投射力量为主,空中武力为辅(扫荡突击与登陆皆使用水面武力,空中武力是支援船舰自身,与一般军舰无异)。

舰载机方面,美国海军24日宣布,2017年底将在日本佐世保港部署“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该舰将成为新型隐形战机F-35B战斗机的垂直起降基地。

据报道,“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将在完成技术改装后,从美国维吉尼亚州的诺福克海军基地派出,接替在佐世保港基地服役的“好人理查德”号两栖攻击舰回美进行升级换代改装。美国海军称,这次的舰船轮换是以最先进的装备配合“亚太再平衡”战略。

美媒称,这项部署计划是美国海军“先行部署”计划的组成部分。

MV-22是V-22系列第一种变型,为海军陆战队使用,部署在海军两栖攻击舰上。

四个级别

两栖攻击舰

小型的如韩国的“独岛”号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达到19000吨,可以搭载10架直升机、 700名士兵、10量装甲车和2艘气垫登陆艇。低于小型(排水量3万吨以下)航母。

中型的两栖舰,排水量2-4万吨以下,低于中型(排水量6万吨以下)航母。

大型的两栖舰,排水量4-6万吨以下,低于大型(排水量9万吨以下)航母。例如美国LHA(R)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50000吨,全长280米、宽34.8米,载机 20架F-35联合攻击机,1800名海军陆战队特遣队队员。LHA(R)的标准舰载机编队包括6架F-35战斗机、12架MV-22倾转翼飞机、4架CH-53重型运输直升机、4架AH-1Z攻击直升机、3架UH-1Y通用直升机以及2架MH-60特种战直升机。该级舰的航空燃料装载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一共可携带3400吨航空燃油,是“黄蜂”级的近2倍。 LHA(R)两栖攻击舰还扩充两栖运输能力特别是货物和车辆的运输能力,舰内货舱容积达3965米3,车辆甲板面积为2362米2,可配置先进两栖突击车、坦克等装甲车辆和1800人的登陆部队。舰船的整体性能在未来的改装中不会随重量和容量的增加而下降。为防范自杀性恐怖袭击,在武备方面与LHD 8舰相同,应用舰载机、防空系统、近程防御系统和机枪构成的多层防御保护自身安全。

超级两栖舰,排水量4-6万吨以下,低于大型(排水量6-9万吨以下)航母。还在设想里,2004年6月,美国海军出于性能和成本的综合考虑,决定选用LHA(R)两栖攻击舰方案,不要超级的全新的航母型两栖舰。

作战类型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两栖攻击、两栖袭击、两栖撤退和两栖佯动。在冷战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两栖攻击舰被用来承担前沿部署、大规模和成建制装载运送兵力与装备至作战海区、实施登陆作战等行动。[1]

两栖佯攻

牵制并迷惑敌方。己方使用舰炮火力,将登陆舰艇放入水中并驶向敌方滩头阵地,出动直升机模拟登陆。但己方部队不在滩头或登陆场登陆,而是返回舰队或在其他地区登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二战期间几次使用过这种两栖作战方式。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该军种也部分采用了这种战法,以牵制伊拉克的岸防力量。

两栖包围

不需要出动任何舰艇的侧翼行动。登陆舰艇将部队输送上岸,并将部队部署于距敌数公里之外的地区,对敌形成包围之势。美国海军陆战队可运用其两栖装备实施这种战术。关键因素是己方登陆舰艇必须在距海洋或湖泊岸边较远的地方机动,以避免遭受敌方岸防炮火的攻击。这种作战可能要与大规模陆上进攻配合实施,登陆部队可能要依靠己方的岸基战机和火炮提供火力支援。在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上几次采用了这种作战方式。伊拉克曾试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使用这种战术,但这种富有创意的战法在美军的空中优势面前无法展示出丝毫威力。

两栖袭击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由乘坐登陆舰船或直升机上陆的部队从海上实施的攻击。这种战术主要用于迅速摧毁敌陆上设施和收集情报。袭击部队可由40人的排级直至5000人的旅级部队组成,并在敌方组织反击之前撤退。

两栖夺占

夺取一个孤立于敌主要增援力量的小型目标。这种作战的目标通常是一座岛屿,但有时也可能是一座与外界分离的机场或船舶锚地,如二战时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由于被攻击目标处于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因此进攻方没有必要迅速向目标纵深地带推进,或攻占一个港口用于大型运输舰船卸载重装地面部队。

两栖试探

攻占敌防御较薄弱的地区并测试敌军反应。这是袭击、佯攻或攻占战法的结合,它主要取决于敌方如何做出反应。这种战术通常由一个轻装营的部队实施,从而能够在敌军发动反击的情况下迅速撤退。

两栖进攻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打开港口通道,确保部队的迅速到达以及支援更大规模后续部队。这是规模最大且复杂程度最高的两栖作战方式,在这种战法中,进攻速度是关键因素,它可让迅速部署的大规模后续部队充分发挥战略作战的突然性效果

两栖撤退

由海路撤出地面部队。最著名的战例是英国陆军在敦刻尔克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朝鲜兴南的撤退对于绝大多数军官而言,上述七种两栖作战战术是合乎逻辑的。然而,一些两栖作战理论的“卫道士”们可能会被上述划分所激怒,因为他们从不承认有“两栖包围”战术。由于这种战术未被列入官方的正统观点,因此许多军官将不会考虑该问题。即使一些明智的军官建议使用舰船迂回包围敌陆上作战集团,但军方高级官员也可能会对那些他们从未在院校中学过或在实战中尝试过的作战思想不屑一顾。这种两栖包围战术不应与旨在迂回至侧翼包围敌军的大规模两栖进攻(如盟军在安齐奥实施的登陆战役)相混淆,后者是由舰船运载的大规模作战力量实施的主要进攻行动,它要求进行大量的相关准备和协同工作。而“两栖包围”则是指一种非常单纯的小规模作战行动,它仅要求由小型登陆舰船运载的陆军或海军陆战队士兵实施侧翼进攻行动。

其他类型

另一种不被承认的战术是“两栖试探”,这种战术主要是利用由直升机和现代化战机的精确打击能力而具备的更强机动能力。敌军通常会发现它们无法防御整条海岸线,因此会组建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机动反应部队。如果两栖进攻力量具备较强的空中优势,防御方将会在确认进攻方的两栖攻击和实施反击之前一直处于隐蔽状态。因此,两栖进攻计划可能包括运用试探手段的有关内容,即出动规模适当的部队夺取敌方防御力量较薄弱的登陆点,以此试探敌方的反应。如果敌方实施机动反击,它会遭到己方空中力量的攻击,己方试探行动也将变为佯攻。如果这种试探行动被敌方所忽略,则己方更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力量可能会实施后续登陆。

在很多情况下,两栖进攻部队的规模过小就无法实施进攻行动,因此试探行动主要用于分散敌军的注意力,并吸引其部署于其他防御地区的力量。例如,当越共军队13个陆军师中的12个奉命于1975年进攻南越时,美国军方曾建议派遣1个海军陆战旅在越南海岸登陆。对于向越南首都河内推进的任务而言,1个旅的兵力显得过于单薄,但它可以威胁越共军队的补给线,并打乱后者的整体作战计划。

因此,两栖包围和试探战术必须在作战手册中得到承认,并在和平时期军事院校的课程中进行教授,在实战演习中进行演练,从而使军官们熟悉这些作战战术。由于美国海军担心敌方水雷和岸基导弹的威胁,因此海军陆战队接受了在“海平线”以外(距海岸约40公里)卸下进攻人员和装备的作战思想。这种作战原则寻求从较为安全的海上与敌交战,无需攻占敌方港口用于输送更大规模部队或后勤补给上岸。在反暴乱作战中,在敌人以小规模部队四下分散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有效的作战方式。然而,出于几个方面的原因,这种作战方式对于“两栖进攻”而言仍然显得缺乏现实性。美国海军现役的127毫米口径舰炮射程不足27公里,该军种计划使用单价五万美元的GPS制导的炮射导弹,从而能将8.62公斤的子弹药投射至64公里远处,而该计划的最终射程目标是100公里,这无疑显得十分荒唐。美国海军还提出了建造射程为160公里的155毫米舰炮的建议,这无疑是另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此外,自身未配备武器的扫雷舰艇在清理近岸航道时,如果没有驱逐舰为其护航,将极易遭受攻击,但没有人能解释为何同样未配备武器的大型气垫船在采取穿梭式运输方式,将海上处于安全区域的舰船上的物资输送上岸时,就不会被敌方击沉。另一个问题是油料输送,这种物资占需输送上岸物资总量的一半。在过去的两栖进攻行动中,输油管从油船上直接接到岸边,并采取泵压方式将油料排到岸上的储油囊中。而要铺设一条长度为40公里的输油管显然是不可能,但有关方面却忽视了这一问题。最后,虽然通信联系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岸上的海军陆战队仍依赖小型无线电台,这种电台的通信距离非常有限,很难与“海平线”之外的海军舰船保持可靠的通信联络。

主要分类

攻击型

两栖攻击舰分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和通用两栖攻击舰两大类。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攻击型两栖直升机母舰又称直升机登陆运输舰或直升机母舰,它的排水量都在万吨以上,设有高干舷和岛式上层建筑以及飞行甲板,可运载20余架直升机或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它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利用直升机输送登陆兵、车辆或物资进行快速垂直登陆,在敌纵深地带开辟登陆场。通用

通用两栖攻击舰是一种更先进,更大的登陆舰艇,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实际是集坞式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和运输船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登陆作战舰只,它既有飞行甲板、又有坞室,还有货舱。以往运送一个加强陆战营进行登陆作战,一般需要坞式登陆舰、两栖攻击舰和两栖运输船只5艘,而通用两栖攻击舰只需一艘就可部代替它们。

海平线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有几项研究都证明,“海平线”之外的两栖进攻不切合作战实际。“海平线”之外开始实施的登陆可用于规模较小的“两栖攻占”行动,但对于规模较大的“两栖进攻”而言,则是一种灾难性的战术。两栖作战力量在进攻行动中担负的任务是,在敌方对突袭行动做出反应之前,“迅速”为己方大规模后续部队夺取港口。这种作战要求提前清除敌方布设的水雷并迅速打哑敌方的岸防火力。“海平线”以外的两栖登陆非常适合于袭击作战;在两栖进攻中的初期登陆阶段,采用这种战术识别和摧毁敌岸炮和导弹阵地也很有效。然而,一旦这种战术任务完成,已方舰船必须尽可能靠近岸边,迅速卸下登陆部队,并对实施纵深攻击的轻装海军陆战队提供舰炮火力支援。这意味着海军水面舰艇必须靠近敌方海岸,并与构成威胁的敌方力量“交战”。在两栖作战中,无法确保第一波次登陆后,所有水雷都被清除,敌方所有导弹和岸炮阵地都被摧毁。在某些情况下,轻装的海军陆战队无法清除所有敌岸上的威胁,己方驱逐舰不得不赶来营救并直接与敌岸防火力交战。敌方小型舰艇和潜艇也可能会突然出现,并向靠近敌方海岸的舰船实施攻击。在易受攻击的扫雷舰艇、两栖舰船、油船和运输船靠近敌岸之前,海军必须像以往任何两栖进攻行动一样,派出“强有力”的护航力量。防护战舰

由于拥有重型装甲防护能力的战列舰能够承受敌方的重炮轰击,并能以406毫米口径舰炮回击,因此它们是执行上述任务的理想武器。不幸的是,美国海军的所有战列舰均已退役,因此该军种不得不派遣没有装甲防护的巡洋舰和驱逐舰并希望取得最佳战果。这意味着美军水兵可能会遭受伤亡,舰艇可能被击沉,但这本身就是战争的组成部分。如果登陆部队每周遭受上千人的伤亡,那么在为赢得一场战争而实施的两栖进攻行动中,损失一些水兵也是必须承受的现实。如果陆战行动无法攻入某个地区,那么艰难的两栖进攻将成为惟一选择,二战期间这种情况经常出现。1945年,盟军军事计划人员断定,由于无法从陆路进攻日本本土,因此必须攻占冲绳岛。冲绳岛战役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行动,在遭受日军数千架“神风”飞机实施的“精确制导”攻击后,有5000名美国水兵丧生,38艘舰船被击沉。美国海军的几艘战列舰也被击中,但它们没有遭受严重损坏。损失的绝大部分都是驱逐舰,它们为登陆部队形成防护屏障,靠它们的战斗和牺牲才最终赢得了这次战役。

两栖登陆

1950年美军在朝鲜仁川取得巨大成功的登陆行动成为迅速实施两栖进攻的优良范例。“联合国军”在仁川港实施了扫雷行动,美国海军的六艘驱逐舰在月尾岛之外抛锚,对位于该地以及仁川沿岸的目标进行了舰炮轰击,这次舰炮轰击持续了约一小时,之后美军又用巡洋舰的重炮和空中力量对同一地区实施了重型火力攻击。朝鲜军队的火力还击击伤了三艘驱逐舰并使一名军官丧生。美军于次日又对月尾岛及其他目标进行了攻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又在9月15日早晨开始登陆之前再次进行了炮击。美国海军陆战队在登陆首日就夺取了仁川港,从而使运输舰船能够输送后续登陆部队。这使美国陆军第10军能够迅速向朝鲜内陆地区推进,并在绝大部分朝鲜军队北撤之前将其歼灭。这是一场经典的突袭式两栖进攻,确保美军能从后方摧毁朝鲜军队。

炮火力舰

如果要按“海平线”以外的两栖进攻战术在仁川港实施类似登陆行动,由于缺乏己方舰炮火力支援,加上要等待装甲车辆和补给从遥远的军舰运至海岸,美国海军陆战队要经过数日苦战才能攻占目标区域。数艘大型气垫船、扫雷舰艇及大量登陆艇都会被敌岸防火力摧毁,直到己方战机能够压制这种威胁为止。而只有驱逐舰能在近岸海域安全巡航。与此同时,第10军将需等待一周以上时间才能实施岸上机动,而此时朝鲜军队将能够从容北撤并压制美军的登陆。按照这样的作战原则,美国海军舰船将怯懦地隐蔽在远离海岸的海域。在过去的战争中,没有其他任何武器能够取代舰炮的直接轰击。在缺乏驱逐舰舰炮火力掩护的情况下,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舰艇在靠近敌方海岸时,将沦为敌军岸防炮火射击的靶子。在一本名为《德国将军访谈录》书中,在谈到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时,德国陆军元帅冯·隆德施泰特指出:“除了空中力量的干预外,盟军战列舰的舰炮火力是制约我方反击的主要因素。这种武器的火力射程和威力都令我们大吃一惊。”未来作战中,在没有舰炮火力的支援下,由于扫雷舰艇无法冒险靠近海岸进行扫雷,因此大量登陆舰艇和气垫船将被敌方水雷所摧毁。

在从离岸40公里外军舰上向海岸输送物资时,实施穿梭式输送的运输舰船(即使是航速为40节的气垫船)所需的时间将至少是正常状态下的五倍。此外,在海况较差的情况下,将难以实施甲板装卸,气垫船也无法正常航行。然而,舰船在驶入能提供防护的港湾后,即使是在较差的海况下遇到的问题也较少,其装卸速度也会提高四倍,从而能够更快地撤离离开危险的作战区域。此外,也很难征集到足够数量的运输舰船,一次性将所有登陆部队和所需补给送上岸,因此两栖和运输舰船必须要迅速卸下物资,并回到补给点装载更多部队、装备和补给。

“海上基地化后勤”的保障思想是指在确实存在需求时输送物资,但由于受天气因素、敌情不明,以及敌军行动可能会破坏近岸补给链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保障思想将会使海上运输和陆上部队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现代重型空运直升机的性能令人印象深刻,但向那些正与敌方现代化作战力量激烈交战的己方部队空运补给的做法无疑极其愚蠢,尤其是在敌军部队包围了登陆点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就像在南越战场上发生的情况一样,运输直升机无法在装备精良的敌人面前连续数日安全地实施空运,采用机外装载方式以50节的速度向敌占内陆地区输送物资将是一种自杀行为。

如今,这种错误的作战原则已导致了一些灾难性的决策。在两栖进攻作战中效能最好的舰船之一是坦克登陆舰,它能够实施抢滩登陆,并能使所装载的坦克在几分钟内沿斜面式坡道上岸。不幸的是,在过去10年间被广泛忽视的情况下,美国海军的27艘“纽波特”级坦克登陆舰中,有26艘在使用寿命还差一半的情况下即退出了现役。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美军在二战期间曾实施过十多次大规模两栖进攻,但这种状况已逐步成为历史。如今的美国两栖作战力量由于采用了只适用于小规模袭击和小型攻占行动的作战原则,因此已无法实施两栖进攻。两栖作战行动有7种类型,在二战中经过实战检验的两栖进攻作战原则仍未过时,美国的两栖作战力量在理解这一点之前,其作战能力仍将受到制约。

无人舰载机

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启动“战术利用侦察节点项目”,或称之为“燕欧”项目,设想利用较小型的舰艇作为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的机动发射与回收平台。按照计划,下一代无人机将能够在小型水面战舰上起降,从而拓展美军无人机的作战范围,使之能够触及更加遥远的战场。

“燕欧”项目难度大

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近日宣布新启动“战术利用侦察节点项目”,或称之为“燕欧”项目,设想利用较小型的舰艇作为中空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的机动发射与回收平台。这种平台将用来运载非武装间谍无人机和用于执行“打击”任务的无人机。

“燕鸥”是对美国海军对其一个重要无人机开发项目的补充。美国海军希望配备有导弹与先进间谍设备的无人机,能够在全尺寸航母上起降,这是航空史上难度最大的动作之一。美国海军正利用一架宽62.1英尺的蝠翼形X-47B无人机进行试验,预计在2013年5月首次在航母甲板上起飞X-47B无人机。

“燕鸥”项目的一个具体要求是:尚未完成设计的“燕欧”无人机必须能够携带重达600磅的传感器和武器系统,从起飞舰艇开始飞行600至900英里。这使“燕欧”无人机处于美国空军的“捕食者”与“收割者”无人机处于同一级别——美国空军的这两种无人机都能够持续携带摄像机、导弹以及卫星通讯设备,飞行12个小时或更长的时间。

在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的概念设想中,描绘了一架类似“捕食者”的无人机,从“伯克”级驱逐舰上起飞——这款舰艇是美国海军的主力战舰,较濒海战斗舰重三倍,但飞行甲板相对较小。这无疑给“燕欧”无人机项目带来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开发可靠的发射与回收技术,使大型飞机得以从体积较小的舰艇上起飞;设计一款航程、续航能力、有效荷载均可比拟陆基无人机的舰载无人机;确保整个系统能够以最小程度的舰艇改造,并确保无人机行动与维护人员需求最低;确保新型无人机可适应舰上有限的空间。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计划分三个阶段推出“燕欧”无人机,耗时近40个月时间,推出全尺寸发射与回收验证机。

全部军舰变成无人机平台

F35B在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上

“燕欧”将成为美国海军无人机的重大飞跃。美国海军能够从驱逐舰和其他舰艇上起飞10英尺宽的“扫描鹰”无人机,能够从濒海战斗舰上起飞“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除研发X-47B原型机以及其航母舰载衍生型无人机之外,美国还在研发陆基非武装巡逻“广域海上监视(BAMS)”无人机,该款无人机以美国空军的“全球鹰”无人机为研发基础,而“全球鹰”无人机的体积与波音737相近。从理论上讲,“广域海上监视”无人机能够借助美国多数水面战舰起飞——美国海军列装有122艘水面战舰——但这种无人机在航程、速度和载荷方面欠佳。因此,美国缺少一种中等重量无人机:一款占用甲板空间小,并可在多种水面舰艇上起降的速度快、航程远的武装无人机。

据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称,研发可靠发射与回收技术,是“燕欧”无人机项目面临的一个重要技术障碍。濒海战斗舰和驱逐舰没有可供无人机从长跑道上起飞所需的甲板空间,因此它们依靠借助飞机弹射器起飞的“扫描鹰”无人机和垂直起飞的无人直升机。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美国海军4艘二战时期的战列舰配备有“先锋”无人机——体积约为“扫描鹰”无人机的两倍——这些无人机借助捆绑式助推器发射升空。

“先锋者”无人机借助一道悬网着舰,“扫描鹰”无人机则借助悬空线着舰,而“火力侦察兵”无人直升机则垂直着舰。与旧式无人机相比,高性能、固定翼无人机需要更强大的推动力,着舰难度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直升机制造商贝尔公司设计了一款小型“鹰眼”倾转旋翼无人机——这款无人机类似同为该公司的V-22“鱼鹰”式倾转旋翼机——可像直升机一样起飞和降落,但受益于其发动机短舱,这款无人机能够像飞机一样巡航飞行。不过,“鹰眼”无人机从未找到买家,最终被废弃。“燕欧”无人机项目很可能会令“鹰眼”无人机项目复苏。

如果“燕欧”无人机获得成功,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将做好扩大美国海军无人机的规模,很可能会把几乎所有军舰转变成移动无人机基地。

著名攻击舰

硫磺岛

1960年9月下水,第二年8月服役。它在外形上很象直升机母舰,有从艏至艉的飞行甲板。甲板下有机库,还有飞机升降机。它可载12-24架不同型号的直升机,必要时还可载4架AV-8B型垂直/短距离起降战斗轰炸机(英国“鹞”式飞机的引进型)。“硫磺岛”的满载排水量为18000吨,可运载一个加强陆战营(1746人)及其装备,航速约46公里/小时,续航能力1850公里。

塔拉瓦

世界上第一艘通用两栖攻击舰是美国的“塔拉瓦”号,于1971年1月动工,1973年12月下水,1976年5月服役。它的满载排水量39300吨,航速24节(约44.5公里/小时),续航能力10000海里/20节。它可载1个加强战营的人员及装备,28-36架不同类型的直升机。必要时还可载AV-8B型战斗轰炸机,10艘不同类型的登陆艇或45辆两栖车辆。该级舰共服役4艘。80年代中期,美国又开始建造更大的“黄蜂”号通用两栖攻击舰。

西北风级

Mistral-class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是法国海军现役最新一型两栖攻击舰,亦为法国海军两栖作战与远洋投送主力。本级舰可以运载16架以上NH-90直升机或虎式武装直升机,和70辆以上车辆其中包含13辆主战坦克的运载/维修空间,船上包含900名陆战队的运载空间。

法国海军2010年至今拥有3艘本级舰服役;2009年,俄罗斯决定从法国购买四艘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本级舰亦成为当代俄罗斯海军获得的第一种外国军舰,同时也是俄罗斯国防部最大一笔海外军购。2013年10月15日,俄罗斯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首舰符拉迪沃斯托克号在位于大西洋海岸的法国圣纳泽尔市举行下水仪式。[2]

组成

通常采取边岛式上层建筑,具有较大的纵通式飞行甲板,甲板下设有大型机库(可存放十几架至几十架飞机),甲板上设有2个升降机,舰载机可以通过升降机从机库转运至飞行甲板。在舰的艉部,机库下方设有坞舱,可装载2~3艘气垫登陆艇或数艘小型登陆艇。在坞舱前部通常设有车辆舱,可装载陆战队装备及物资。坞舱甲板下设有主辅机舱、油水舱、压载水舱等。通常装备较强的防御武器系统,如防空反导武器系统、近程防御舰炮武器系统、电子战系统,同时配有作战指挥系统。典型的是美国的“黄蜂”级两栖攻击舰,排水量40532吨,最大航速22节,续航力9500海里(航速18节);可装载1870名陆战队员,12艘机械化登陆艇或3艘LCAC型气垫登陆艇,4艘人员登陆艇;机库和飞行甲板可停放8架AV-8B“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42架CH-46E“海上骑士”型直升机,也能换装AH-lW“超眼镜蛇”、CH-53E“超级种马”、CH-53D“海种马”等直升机;配备有2座“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拉姆”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2座MK-15型“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3座25毫米舰炮、4~6座无源干扰发射装置;指挥系统配有海军先进作战指挥系统、两栖作战战术综合数据系统等。

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造了第一代两栖攻击舰“硫黄岛”级,首制舰1961年正式服役。70年代,英国“赫姆斯”号两栖攻击舰服役,由航空母舰改装而成,能载直升机20架。同期,美国开始建造第二代“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首舰“塔拉瓦”号于1976年建成服役。80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第三代“黄蜂”级多用途两栖攻击舰,首舰“黄蜂”号1989年建成服役,曾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遂行两栖作战任务。

英国于1998年、法国于2006年先后建成“海洋”号两栖攻击舰、“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

发展趋势是:能执行多种任务,既可作为舰载机母舰执行空中火力支援任务,又可装载登陆兵及其装备执行两栖登陆作战任务,实现多用途化;加强均衡装载能力,尽可能将一个建制单位的人员和装备同时装载在一艘舰上;加强空中突击作战能力,除装载武装直升机外,尽可能地装载短距起降飞机;加强防空反导能力,保障自身安全。

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国外新一代两栖舰的陆续建成服役,两栖攻击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其未来发展方向也更加明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型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的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大都在1万吨上下,而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满载排水量都在两万吨左右。

吨位的增大,一方面带来了舰上燃油装载量的增加,这使其能够长时间在中远海活动,能够持续执行作战或非作战任务;另一方面,舰艇吨位增大,舱内空间、甲板面积、甲板层数随之增加,可以运输更多的兵员和装备,综合作战能力大大提升。

2014年,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达到了5万吨,已经超过法国“戴高乐”号中型航母的满载排水量。澳大利亚将要建造的两艘两栖攻击舰,大小也超过了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母的排水量。韩国独岛级两栖攻击舰的满载排水量也直追两万吨。未来,两栖攻击舰的大型化趋势有增无减。

通用化和系列化也是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重要发展趋势。荷兰皇家斯切尔德船厂推出了“执行者”两栖攻击舰系列,“执行者8000”是最小的版本,“执行者13000”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范本。通过在基本的“执行者”版本上进行再发展,可衍生出一些更强大的两栖攻击舰。

意大利海军推出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设计方案也是一个通用化方案,即LHD15000和LHD20000两种方案均采用基本相同的船体设计,只是岛型建筑和内部舱室布置,根据舰种的需要采用不同的设计。在军费相对紧张的今天,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通用化和系列化发展,节省了大量费用,也利于服役后的维修与使用。

二是信息化程度更高,编队作战指挥能力更强。随着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作战指挥能力更强。

新一代大型两栖攻击舰普遍配有指挥、控制、情报、侦察和监视等设备,可在两栖作战中扮演指挥舰的角色。例如,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指挥能力相比黄蜂级、塔拉瓦级,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

F35B在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上

三是新一代两栖攻击舰更加重视综合防御,生存能力进一步提高。作为一种高风险的军事行动,两栖作战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威胁更为突出。《2010美国海军作战概念》认为,美国海军在海上、水下、空中、岸上、空间与赛博空间领域都将面临严峻挑战。

因此,先进的探测手段和较强的武器配置成为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发展的一大特点。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空中威胁,新一代两栖攻击舰都装备有先进的雷达。此外,与以前的两栖舰相比,防空导弹发射装置成为新一代两栖攻击舰的标准配置。如美国级两栖攻击舰配置了两座GMLSMk29八联装导弹发射装置和两座21联装“拉姆”近程舰空导弹系统;西北风级装备有两套双联装“辛巴达”防空导弹发射系统。

另外,再加上“密集阵”、“守门员”等近防武器系统和各种有源/无源电子对抗系统等装备,新一代两栖攻击舰形成了严密的对抗防御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防御能力。

此外,新一代两栖攻击舰也非常重视水下防御。几乎所有的新一代两栖攻击舰都装备了鱼雷诱饵、水声对抗设备等,如SLQ-25A“水精”拖曳式鱼雷诱饵。而且,新一代两栖攻击舰也可以利用反潜直升机实施对潜作战。美国海军还计划将建制反水雷系统装备在新一代两栖攻击舰上。[1]

扩大两栖攻击舰舰队

注以下皆指美国闪电航母(LightningCarrier)

据美国海军学会报道,3月2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发布了《2017年海军陆战队航空兵规划》,介绍了未来各型飞机采办及升级计划,并简述了在各种作战环境下这些新能力如何进行整合。

规划称,新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将更好地将各型飞机进行整合。同时,新型武器和后勤系统的改善也能帮助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应对世界范围的各种挑战。由于航空兵并不总是从陆上基地起飞执行作战任务,也并不一定每天返回母舰,因此需要发展能整合上述能力的全新作战概念。

未来航空兵作战

规划认为,在某些领域,防空导弹、巡洋导弹、武装无人机等长程精确打击武器的兴起,给传统作战方式带来了挑战。因此,海军陆战队航空兵与海军水面舰队和海军陆战队的地面部队一样,也应重点关注分散作战。以这种构想为基础,需要发展旨在支援陆上或海上作战的分散航空兵作战概念。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散兵力降低作战力量的风险;另一方面,给敌方侦察和打击航空兵部队增加难度。

报告称,海军陆战队航空兵不需依赖固定基地,而是通过在前线建立各种规模的基地,大大增加作战范围,同时在策略上有更多选择,并且能降低航空兵部队面临的风险。

分散式STOVL作战概念是为短距垂直起降(STOVL)F-35B联合攻击机专门制定的。其补给任务中“移动武器装填点及加油点”的概念,对传统海陆基地的选择是一种补充。分离的移动基地可作为海军陆战队的水面枢纽,或在武器和油料运输至移动武器装填点及加油点前,作为部队存储武器和油料的驿站。重要的是,为了确保“飞机分散,且难以发现和定位”,这些点都被设置成移动的,主要起到“欺骗和诱导”的作用。在高端作战方面,规划提出了可在作战中搭载最多20架F-35B的“闪电航母(Lightning Carrier)”。

2016年11月20日,在闪电航母概念展示上,4架F-35B闪电II战斗机在“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上低空飞行

在2017至2027年间,海军陆战队将拥有海军第5代飞机的大部分机型。截止到2025年,海军陆战队将拥有185架F-35B型机,足以配备至全部7艘L级舰船。

规划认为,两栖攻击舰永远无法替代航空母舰,但可起到辅助作用。“闪电航母”将两栖攻击舰作为海上基地,能大大提升海军及联合部队在进入、收集和打击等方面的能力。

以分散航空作战的前线作战基地为依托,“闪电航母”的概念包括1艘两栖攻击船,可搭载16到20架F-35B型机及4架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用于补给加油。既可作为远征打击群的一部分,也可作为包含航母、导弹巡洋舰和驱逐舰在内的航母打击群的一部分。

另外,随着全球对海军航空兵的需求愈发强烈,以及两栖攻击舰等尖端舰船的出现,规划称“为了使海军及联合部队创造最大灵活性、能力和价值,我们在部署及使用ACE上必须创新方法。”

F-35

到2031年,海军陆战队将拥有353架F-35B和67架F-35C。而在未来几年内,将首先替换日本及美国西海岸的AV-8B“鹞”式中队及F-18大黄蜂中队。

2016年11月11日,1架F-35B闪电II短距垂直起降战斗机在“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飞行甲板上进行测试操作

首个作战中队,海军陆战队第121战斗攻击机中队已经转移至位于日本岩国的海军陆战队航空基地,并将在2017财年结束之前满足该区域陆上和海上基地对战斗机的需求。而2019财年前F-35B将成为所有从西海岸出发的海军远征部队的仅有机型。

2015年2月25日,1架被分配到海军陆战队311攻击中队的AV-8B“鹞”式战斗机准备在“美利坚”号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上降落

由于“鹞”式及大黄蜂等老式机型维护面临的挑战,规划称“战术机型更新会根据F-35项目的进展情况及老机型备战情况灵活应对。”而航空兵部队副司令戴维斯中将此前曾透露,由于大黄蜂备战方面的挑战,更新可能要比预期更快。“我们会减缓“鹞”式飞机的更新,而加快大黄蜂的更新。”

根据计划,“鹞”式在2022年前将停止西海岸的一切行动,并将于2026年退出现役。大黄蜂在2027年前将停止东海岸的行动,集中在西海岸行动,并将于2030年退出现役。

另外,2019财年海军陆战队将拥有首个F-35C中队,可由航母升空行动。由于远征作战的特殊要求,海军陆战队将单独公布其初始作战能力。同时,海军陆战队将需证实,拥有6-10架飞机的飞行中队,在配件齐全、飞行员和维修人员训练有素、基地设施完善的前提下,不仅可以完成好空中任务,还可将F-35C部署于远离基地的地点,并利用M-31远征阻拦装置实施着陆。

据航空兵规划分析,首个海军陆战队F-35C中队或将于2021财年前达到初始战斗力。

V-22

在航空兵规划中,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同F-35共同在未来作战概念中协助海军陆战队完成长程作战任务。该机型于2007年加入舰队,将在2020年具备完全作战能力。目前该机型正处于操作和维护的调整中,以适应海军陆战队的关键任务。

2016年8月26日,美国空军哈里吉安中将与美国海军陆战队基思少校准备驾驶MV-22鱼鹰倾转旋翼机

在未来的时间里,鱼鹰将作为支持“新常规作战”的关键平台。由于对鱼鹰的需求量增加,目前正将新能力植入鱼鹰中队。2014年,在东海岸两个中队增加能力,另外16个中队将于2017财年接收新能力,同时还有两个新中队将植入额外的操作性能。

规划称,为了提高任务能力比率,并降低作战成本,备战程度成为了MV-22项目的核心。为了解决备战问题的挑战,需“改变维护概念和合同策略,并提升修理能力。”

航空兵部队计划使V-22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从而能在空中为F-35以及其他固定和旋转翼飞机、倾转旋翼机进行加油。V-22的空中加油系统将于2018财年达到初始能力,并在2019财年达到完全能力。

KC-130J

目前,在用组件已完成更换,储备组件也即将完成更换。尽管如此,该机型的计划距完成还相差甚远。航空兵规划称,未来几年时间将在生存力、杀伤力、互操作性等方面进行升级。

装备了收割鹰的KC-130J停在阿富汗德维尔军营的机场跑道上

此前,海军陆战队为10架KC-130J配备了收割鹰螺栓控制组件。而且陆战队期望在提高收割鹰组件性能的同时,将这种能力植入所有KC-130J型机。

规划称,2017年,在保持武器系统的延续性之外(从P2A地狱火到P4地狱火,及最终的联合空对地导弹),将继续传感器和火力控制系统升级的测试和安装,来解决系统老化,效率低下的问题。

2018财年,舰队将接受升级版收割鹰组件,其中包括新型地狱火导弹、新型MX-20感应球,以及联合空对地导弹。

CH-53K/E

海军陆战队又一个新型飞机,CH-53K重型直升机,正等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C决策,并将于2019年达到初始作战能力。同时,老式机型CH-53E正在进行调整升级,使这种负重机型能够更稳定的运转,直到替代机型于2029年达到完全作战能力。这项工作将持续到2019年,以每次16架的速度完成全部146架飞机的调整。

各国攻击舰

由于各国海军对于此类军舰的任务需求与设计理念皆有不同,往往名称相近的舰种在各国也会有不同的用途规划。除了美国海军因为拥有能起降非短场或垂直起降战斗机、排水量高出许多的超级航空母舰,因此在航空母舰与两栖攻击舰之间可以划出明确的分类界线外,其他国家的两栖攻击舰往往与直升机航空母舰或轻型航空母舰的任务角色具有高度重叠性,或甚至无法明确划分类别。

国家

名称

舷号

满载排水量

舰级

种类

服役时间

英国海洋号

L-12

21,758吨

海洋级直升机两栖攻击舰1998年9月30日
澳大利亚堪培拉号L0227500吨堪培拉级直升机两栖攻击舰2014年11月28日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号L0127500吨堪培拉级直升机两栖攻击舰2015年12月4日
法国西北风L901321300吨西北风级直升机两栖攻击舰2006年2月
法国托内尔L901421300吨西北风级直升机两栖攻击舰2006年12月
展开表格

中国目前在建075大型两栖攻击舰

使用的国家

国家

服役中

建造中

美国84
韩国11
法国30
俄罗斯22
西班牙10

据防务新闻网透露,韩国可能在2036年前将建成自己的航母,在2019年前开始为自己的“独岛”号两栖突击舰购买垂直起降战斗机。俄罗斯战略与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指出,韩国的这一计划将对整个亚洲军事政治形势产生影响。

现在韩国海军拥有一艘满载时排水量约为19000吨的“独岛”号两栖攻击舰。它能运载10架直升机,但是最初设计时就已把飞行甲板表面喷涂了聚氨酯材料,以便能够承受像F-35这样的飞机在起飞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独岛”号被看成是韩国未来海军舰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最初计划建设三艘舰只。现在则考虑计划先建两艘攻击舰。据来自防务新闻网的资料,将给第二艘“独岛”级两栖攻击舰装备滑跃坡道以实现飞机的短距起飞、垂直着舰。这样它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轻型航母。到2036年有可能再建两艘3万吨级的轻型航母。可以搭载大约30架飞机的意大利“加富尔”号航母将作为它们的原型舰。

该地区其他国家也在实施航母建设计划。可以说,今天亚洲一场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无畏舰竞赛”的航母竞赛已经开始。实际上当时的所有海洋强国都竞相开始了刚刚出现的原则上全新型的主力舰、即所谓的无畏舰的建设。今天航母在扮演类似的角色。

日本已经拥有4艘实际上具备轻型航母所有性能的“直升机驱逐舰”,尽管目前仅载有直升机。印度海军的航母力量已经在俄罗斯的援助下得到全面升级。就连菲律宾一段时间以前也讨论了购买西班牙的“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退役轻型航母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正在上海建造第一艘国产航母,同时原苏联“瓦良格”号航母已被改建成“辽宁”号,用于各种训练。中国还在为航母建造类似美国海军E2C“鹰眼”预警机、载有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的飞机。

在所有亚洲国家中只有中国正在实施完全依靠自主研发的航母的建造计划。印度目前还要依靠俄罗斯的帮助。俄罗斯已经为印度海军建造了“维兰马迪雅”号航母,还将帮助印度依靠自己的工业建造一艘航母,并向印度提供米格-29K/KUB舰载机。韩国和日本依靠进口美国的海军军械。一旦他们决定把自己的轻型航母变成名副其实的航母,他们就会向美国求助。

一方面,这会加强中国在技术上的独立性并让中国人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如果亚洲海军军备竞赛开始加速,那么中国人就有可能开始落伍。他们的对手在拥有相应资金的条件下能够在世界武器生产大国那里购买到现成的军械和技术方案。中国为了进行研制和完善其他国家的军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

目前中国拥有的“辽宁”号航母没有安装弹射器,这会大大限制舰载战斗机J-15的起飞重量。因此不排除一旦日韩两国海军采用F-35B,东亚海军力量平衡就会朝着不利于中国的一端倾斜。中国有可能寄希望于在建的第二艘航母和未来大型核动力航母。然而建设它们同样需要时间,而竞争对手可以凭借购买美国的新式军械应对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