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殷商王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前11世纪中期)都城遗址──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兽骨,包括经过整治﹑钻凿﹑烧灼﹑刻辞的龟腹甲﹑背甲和肩胛骨等。因文字契刻于甲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殷墟甲骨刻辞是现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时王记实文辞﹐因而成为语言文字学﹑历史学﹑民族学﹑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原始资料。殷墟甲骨的发现是近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中文名

殷墟甲骨

外文名

asdas,Oracle Bones from the Yin Ruins

时间

殷商王朝后期

拼音

yīn xū jiǎ gǔ

简介

历史

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所刻文辞因系记述占卜事项,故称卜辞。自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91年在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发现一批丰厚的甲骨材料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发现,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属于“非王卜辞”,占卜主体是“子”,而非“王”。此观点学者已达成共识,认为是子系商王族之子辈,但具体指哪一贵族人物,则有孝己、子、子敖等多种意见。关于非王卜辞,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由伊藤道治、李学勤等学者提出,但由于非王卜辞较少,一直有学者对其存在表示怀疑,花东甲骨的发现确认了非王卜辞的存在,同时也为解决非王卜辞与王卜辞之间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契机。[1]

发现辨识

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用作中药的“龙骨”上发现契刻符号,由此发现了3000多年前中原人民使用的古文字。

经过罗振玉的查访,始知契刻文字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罗振玉还辨认出甲骨刻辞中有商人先公先王的名号,确认这些甲骨是商王室遗物。商王占卜用的甲骨在洹水南的小屯村出土,证明了此地即《史记‧项羽本纪》所记项羽与秦章邯军交战时所驻之“洹水南之殷墟”,亦即《括地志》所记“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王国维据卜辞中受祭帝王有康丁、武乙、文丁,确认帝乙之世仍建都于此。经过深入研究,学者们找到了武丁至帝辛的各王祭祀卜辞,胡厚宣曾指出盘庚、小辛、小乙卜辞的存在,学者们普遍认为《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之说为可信。盘庚至纣,共经历 8代12王。殷王室占卜记事用的甲骨的发现导致了殷墟的发现,到目前为止,殷墟仍是中国文明社会初创时期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国都。在殷墟,已陆续发掘出了殷代的宫殿、宗庙、王陵、贵族和平民墓葬、祭祀坑、作坊等遗址及用青铜、玉石、骨蚌等制作的礼器和生产、生活、作战用具等遗物,为研究殷商社会面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流散过程

殷墟甲骨

自殷墟甲骨发现以来,殷墟先后出土了约15万片刻辞甲骨,绝大多数出土时已是残破的碎块。其中约 5万片为科学发掘所得,其余则为村民和古董商私自滥掘盗卖而流散。早期蒐集殷墟甲骨的 有王懿荣、刘鹗、王襄、孟定生等,尤以罗振玉用力最勤,所获最富。自1903年起,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三井源右卫门、林泰辅,德国人维尔茨、卫礼贤等纷纷染指其事,又以加拿大人明义士所获最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大陆上私人收藏的殷墟甲骨陆续为各研究部门、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机构征集收藏。流散在外域的,现分藏在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苏联、瑞典、瑞士、法国、新加坡、比利时、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发掘过程

私掘的甲骨,无出土记录,加以古董商为牟利而伪刻、仿刻、真假甲骨混杂在一起,给科学研究带来了许多困难。科学发掘与著录 殷墟甲骨的科学发掘,始自1929年,由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进行。先后共发掘15次,至1937年因日本侵华战争而中断。其中12次发掘获甲骨 3万片,现存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批甲骨因是科学发掘所得,有详细的出土记录,且不乏完整的龟甲骨板(第13次发掘的YH127坑,就出土 300 整版刻辞龟甲),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1929年至1930年间,河南省博物馆也曾进行有组织的发掘,获甲骨3650片。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日本的庆应义塾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和东京帝国大学考古教研室亦曾进行过 3次(1938、1940、1941)考古发掘。1950年,中国科学院又开始了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并设立了小屯工作站,负责对殷墟进行长期的有计画的科学发掘,曾相继在殷墟及其周围四盘磨、小屯、大司空村、苗圃北地和后岗出土了刻字甲骨。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卜骨卜甲共有7150片,其中有刻辞的5041片。

甲骨著作

殷墟甲骨

第一部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专书是 1903 年刘鹗选拓石印的《铁云藏龟》。早期著录私人藏骨的有﹕罗振玉《殷虚书契》(1912)、《殷虚书契后编》(1917)、姬佛陀《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1917)、王襄《簠室殷契征文》(1925)等。著录外国人藏骨的有﹕明义士《殷虚卜辞》(1917)、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1921)、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甲骨卜辞七集》(1938)、《金璋所藏甲骨卜辞》(1939)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科学发掘的殷墟甲骨,著录于《殷虚文字甲编》(1948)、《殷虚文字乙编》(1949、1956)。河南省博物馆1929年、1930年发掘所得,著录於《殷虚文字存真》(1931)、《甲骨文录》(1937)。抗日战争期间及胜利后所获殷墟甲骨,经胡厚宣大力搜寻,汇编成《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甲骨续存》(1955)。50年代以来,流散海外的殷墟甲骨陆续发表,有﹕饶宗颐《巴黎所见甲骨录》(1956)、《海外甲骨录遗》(1959)、贝冢茂树《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59)、松丸道雄《日本散见甲骨文字搜汇》(1959)、许进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明义士旧藏甲骨文字》(1972)、《殷虚卜辞後编》(1972)、周鸿祥《美国所藏甲骨录》(1976)、许进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松丸道雄《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1983)、雷焕章《法国所藏甲骨录》(1985)、李学勤、齐文心、艾兰《英国所藏甲骨集》(1985)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小屯南地发掘的甲骨,编成《小屯南地甲骨》(1980、1983)。[2]

整理集成

殷墟甲骨

鉴于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书一向印数少,有的著录字迹漫漶不清,有的杂有伪刻赝辞,有的刻辞重复著录,有的尚未发表,为求得完整清晰可靠的甲骨文资料,自1956年起,由郭沫若主编,胡厚宣 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集体合作,经过20多年的努力,汇集了1973年以前出土的国内外已著录和未著录的殷墟甲骨资料,经过重选、重拓、弃伪、去重、缀合、分期分类,编成出版了集大成的《甲骨文合集》(13册),共选录了具有研究价值的 41956片刻辞,为甲骨学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吉林大学姚孝遂等于1988年编纂出版了《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将《甲骨文合集》、《小屯南地甲骨》、《英国所藏甲骨集》、《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怀特氏等所藏甲骨文集》的甲骨文资料做了摹文和释文,更便于研究者所用。

甲骨形制

殷代占卜用的材料主要是龟腹甲(少量为龟背甲)和牛胛骨,卜用甲骨均需经过整治。整治时先将龟腹、背甲锯开,去掉腹甲外沿,背甲则从中剖开,锯去首尾两端,呈鞋底形。削锯后去掉鳞片,将正反两面打磨平整。肩胛骨则要先切去一部分骨臼,再切去突出的臼角并削平骨脊,最後将正反面打磨光滑。占卜前在甲骨背面(少数牛胛的正面)施以钻凿,凿窠为长槽状或枣核状,每个凿窠内侧钻一圆钻窠。占卜时,用燃炽的木枝烧炙凿钻处,在甲骨的正面即出现“卜”字形裂纹。钻处裂纹称兆枝,凿处裂纹称兆干。占卜即视此卜纹判断吉凶。占卜後,将所卜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完整的卜辞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叙辞又称前辞,记述占卜的干支日期、贞人名﹔命辞又称问辞,记述所卜问的事项﹔占辞记述商王视兆后对卜问事项所做的吉凶判断或推测﹔验辞记述卜后事情是否应验。商王极为迷信,遇事必卜问而后行之,因而殷墟甲骨刻辞记述了大量王朝国事和王室活动,如:殷王对天神地祇先公先王先妣的繁缛的祭祀、对内对外征战、对所属领地的聚敛和各地的贡纳以及田猎巡行、劝农耕作、天象气候、生老病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