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镇是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县治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东与艾头坪、岩桥乡毗邻;南与麻缨塘、晓坪交界,西与木叶溪、竹坪铺相连;北与五郎溪、牛牯坪接壤。全镇总区域面积268.62平方公里。下辖:北街、东街、南街、前街、和平路、凯旋路、黄甲街等12个居委会;三里坪、七里桥、大垅坪、东门口、柳树坪、窑湾塘、曲溪垅、十万坪、桃花溪、社塘坪、合心、下菜园、小溪、洛家井、邓家坪、中央溪等49个村委会。常住人口134095人[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中文名

芷江镇

车牌代码

湘N

别名

沅州

地理位置

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中部,舞水中游。

面积

268.62平方千米(2017年)

人口

134095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方言

西南官话黔北片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电话区号

0745

政府驻地
下辖地区

49村12社区

外文名

Zhi jiang's town

邮政区码

419100

机场

怀化芷江机场

著名景点

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龙津风雨桥,万和楼,天后宫,文庙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中国湖南省怀化市

民族

汉族

特色产业

化肥生产

相关事件

1456

其他

2012

历史沿革

芷江历史悠久,禹贡为荆州之域,战国属楚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称

无阳县

,晋改

舞阳县

,隶属武陵郡。唐设巫州,后改沅州,宋置

卢阳县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始称芷江县,属湖南布政使司。民国11年,直隶于省。解放前属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新中国成立初,属会同专区。1952年8月改属芷江专署,是年12月属黔阳专区。1981年至今改属怀化地区。198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废芷江县设芷江侗族自治县。

在芷江这块土地上,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1456年,爆发了沅州苗民起义。1861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今公坪、榆树湾一带与清军激战,重创清军。1936年1月,红二、六军团在今新店坪镇便水一带与尾追之敌激战,毙敌千余人,史称“便水战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举世瞩目的中日洽降在七里桥举行,芷江一举成为享誉中外的受降名城。

芷江镇

在芷江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有影响的人物。明清时期,即有杨茂、马元吉等经史学家,释浑融等抗清义士,李子隆等书画名家。就近代来说,1873年生于木叶溪乡的张学济在汉口创办《

大江日报

》,同孙中山、黄兴、蔡锷一道,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1920年殁于湖北来凤城,时年47岁。1866年生于艾头坪乡的杨凤笙长期担任《湘报》主笔,鼓吹维新,为戊戌变法之中心人物。在现代,芷江还涌现了著名教育家王一知、画家舒伯昌等一批专家和知名人士。

芷江

,古属“五溪蛮地”。出土文物证明,远在旧石器时期,氵舞水沿岸已有原始人类活动。商周属楚黔中地,秦为黔中郡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无阳县,为芷江建县之始。东汉废县,并入辰阳县。晋太康年间(280~289)置舞阳县,隶属武陵郡,晋义康年间(405~418),县治迁镡城。北朝梁时(502~557)改为龙檦县,隶南阳郡。陈永定三年(559)改隶沅陵郡。唐先天二年(712)置潭阳县,属沅州。宋熙宁七年(1074)筑沅州城,改潭阳县为卢阳县,州县同治沅州城。明洪武九年(1376),废卢阳县入沅州。清乾隆元年(1736)置芷江县附廊沅州府。

民国元年(1912),裁县存府,次年裁府复县,隶辰沅道。民国11年,废辰沅道,芷江直隶于省。民国24年,属芷黔麻晃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属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区,次年属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属省第十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112师解放芷江。10月26日,成立芷江县人民政府,先后隶属会专区、芷江专区、黔阳专区、黔阳地区。1955年5月1晶,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9月8日,成立县革命委员会,行使县人民政府职权。1980年12月4日,重新建立县人民政府。1981年因黔阳地区改称怀化地区,芷江随隶之。1986年9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芷江县设立芷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与管辖区域不变。1998年,怀化撤地设市,芷江侗族自治县隶属怀化市。

地理环境

芷江地处湖南西部,云贵高原东缘,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7’31"至109°54’49",北纬27°04’12"至27°38’24"。东接怀化(至县城直线平距26.7公里),西至贵州万山、新晃(离县城直线平距38.8公里),南与会同、贵州天柱相连(距县城直线平距46.6公里),北抵麻阳(距县城直线平距23.8公里),距省会长沙498公里(铁路)。全境东西宽61.5公里,南北长63公里,总面积2098.89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1%。整个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由北向东南方向倾斜,四周高,中部低,形成盆地。县境山地分南、北干支,北干支为米公山、西晃山,平均海拨1000米,南干支为天南山。最低点海拨208米,最高处海拨1045米。舞水是境内最大河流。

行政区划

2003~2005年,全县辖5镇23乡,即芷江镇、公坪镇、罗旧镇、新店坪镇、碧涌镇、牛牯坪乡、艾头坪乡、岩桥乡、水宽乡、麻缨塘乡、竹坪铺乡、木叶溪乡、五郎溪乡、大树坳乡、上坪乡、大洪山乡、土桥乡、杨公庙乡、梨溪口乡、洞下场乡、罗岩乡、板山乡、大垅乡、冷水溪乡、禾梨坳乡、楠木坪乡、罗卜田乡、晓坪乡。

2015年,麻缨塘乡、竹坪铺乡、艾头坪乡、芷江镇共3乡1镇成建制合并设立芷江镇。新设立的芷江镇辖49个建制村(含原岩桥乡析出的小河口、四方园2个建制村),12个社区,总面积268.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4095人[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镇人民政府驻前街社区(原芷江镇人民政府驻地)。

人口民族

2021年6月,芷江侗族自治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芷江镇常住人口134095人。[1]

经济

工业

2003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95000万元,工业增加值3324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1%和1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52358万元,完成增加值1774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和28.5%。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发电量48222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4.8%;水泥13.2万吨,同比增长43.5%;原煤42570吨,同比增长4.3%,化肥生产量74808吨,同比增长182.6%。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产销衔接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103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实现销售产值52525万元,增长27.1%,产品销售率为100.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9271万元,增长62.8%。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家,实现利润71万元,增长11.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2452平方米,增长24.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1720平方米,增长23.5%。

2004年,全年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工业增加值4698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17.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8956万元,完成增加值3188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2%和39.9%。

工业产品产量同步增长。发电量93857万千瓦小时,较上年增长63.8%;水泥17.2万吨,较上年增长30.7%;原煤61540吨,较上年增长59.9%,化肥生产量81973吨,较上年增长9.6%。

经济效益节节攀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111万元,比上年增长24.4%。实现销售产值78948万元,比上年增长62.9%;产品销售率为100%。

建筑业平衡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340万元,下降63%。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3家,实现利润134万元,增长88.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6985平方米,增长5.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6366平方米,增长11.1%。

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2003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036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县粮食总产量149994吨,下降5%;油料8190吨,增长5.7%;棉花37吨,下降5.1%;烟叶784吨,下降11.9%;大豆850吨,增长2.8%;蔬菜90998吨,增长3.0%;水果54699吨,增长9.4%;出栏肉猪36.4万头,增长5.5%;出笼家禽316万羽,增长10.1%;出栏牛6500头,增长91.2%;出栏羊2.4万只,增长2.5%;禽蛋1193吨,增长1.2%;水产品3037吨,增长8.5%。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6千公顷,减少2.6%,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7%。稻谷播种面积24.8千公顷,减少1.3%,油料播种面积为5.6公顷,增长0.4%;药材播种面积为1800亩,棉花播种面积为300亩,分别增长50.0%和33.0%;烟叶播种面积480公顷,减少27.3%,蔬菜播种面积为6134公顷,增长4.8%。畜牧业增加值增长4.5%,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1.4%。农、林、牧、渔比例为50.7:14.9:31.4:3.0。全县乡镇企业增加值68900万元,增长12%。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300处,投入资金3410万元,解决1.4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完成土石方401万产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5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7531千瓦,增长1.8%。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9432吨,增长1.0%;农村用电量4095千瓦小时,较上年基本持平。完成造林面积8.5万亩,年末有林面积203万亩;增长1%;森林覆盖率60.3%,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投入专项持贫资金1880万元,有1500人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

2004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583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千公顷,增加1.2%,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7.2%。稻谷播种面积25.4千公顷,增加2.5%,油料播种面积为7.5千公顷;药材播种面积为1650亩;棉花播种面积为300亩,烟叶播种面积460公顷,蔬菜播种面积为6200公顷,增长1.0%。

粮食作物普遍增产。全县粮食总产量158798吨,增长5.8%;油料8345吨,增长1.9%;棉花38吨,增长2.7%;大豆892吨,增长4.9%;;蔬菜92283吨,增长1%;水果56415吨,增长3.1%。

畜牧水产业发展形势喜人。畜牧业增加值增长5.8%,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35.2%;全年出栏肉猪37.7万头,增长3.5%;出笼家禽322万羽,增长1.9%;出栏牛6600头,增长1.5%;出栏羊2.5万只,增长3.8%;禽蛋1235吨,增长3.5%。水产品3147吨,增长3.6%。

全县乡镇企业增加值78021万元,增长12%。

农村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300处,投入资金2466万元,解决0.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完成土石方269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0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9322千瓦,增长10.2%,农村用量电4258千瓦小时,较上年增长4.0%。完成造林面积8.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4万亩;年末有林地面积160.3万亩;森林覆盖率60.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453万立方米;全年木材砍伐量5.9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10.5%。

扶贫开发取得有效成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产业化和科技投入为手段,年内全县14个乡镇18个村重点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共实施扶贫项目216个,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487万元;有2419人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3057人实现了稳定脱贫。新修公路25公里,解决农村3000人行路难、1100人饮水难问题;引进新品种3个,推广实用技术5项,科技培训2万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