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马,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三河马与河曲马、伊犁马并称为中国三大名马的内蒙古三河马,是俄罗斯后贝加尔马、蒙古马及英国纯种马等杂交改良而成的,已有上百年的驯养历史,主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地区,因此得名。三河马以外貌俊秀、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具有良好的持久力而著称,外形比蒙古马高大,毛色主要为骝毛和栗毛,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脚步轻快,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的首选品种,同时也是骑乘型品种,属挽乘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遗传性稳定,用于改良蒙古马效果良好,

三河马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马的优良品种”,在中国可查的赛马记录中,三河马是唯一能与外国马争雄的国产马。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三河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

三河马

体征

体质结实,力速兼备,持久力好

感官特征

头大小适中,直头

批准时间

2011年11月22日

品质特点

体质结实,力速兼备,持久力好

地理标志

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

奇蹄目

动物界

马科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马属

审批文号

农业部公告第1675号

分布区域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亚纲

兽亚纲

亚目

马型亚目

亚科

马亚科

食性

植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原产地

亚洲

物种简介

三河马,主要是由俄罗斯的贝加尔马、奥尔洛夫和比秋克血统的改良马、当地蒙古马综合杂交而来,后期又相继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马,进一步杂交改良后形成,三河马已有100多年的驯养史。

三河马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俄国马。当时,俄国人曾携带后贝加尔马及其改良马在额尔古纳河畔放牧或定居,以后,沙俄帝国修筑中东铁路(今滨州铁路)时,又带来一定数量的后贝加尔马分布在铁路沿线一带。

民国初年(1917年至1918年),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时期,部分后贝加尔的哥萨克人,来到今呼伦贝尔草原额尔古纳市境内定居,又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马匹。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以后,伪满时日本人在海拉尔设种马场,引进盎格鲁诺尔曼、盎格鲁阿拉伯、英纯血等种公马,在呼伦贝尔草原与当地马杂交,当时,三河地区曾引进50余匹种公马,因此,三河马的血缘主要是在这些后贝加尔马和杂种马的基础上,混入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马的血液,经几十年精心培育而成。三河马外形较蒙古马高大,毛色主要为骝毛和粟毛,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脚步轻快,三河马属于挽乘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

20世纪30年代,三河马曾在上海马会与外国马争雄一战成名,其速度劲力居领先地位。

1959年,全国农业展览馆要展出国内马匹品种,上级决定从三河马场选一匹优良种公马和一匹母马,并由饲养员送北京参展。三河马在农业展览馆展出后,赢得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称赞,前来购马者络绎不绝,三河马的身价也随之不断提高。从此,三河马名声远扬。

1957年,当时的额尔古纳右旗室韦人为感谢前苏联人民的支援,以三河马作为礼品赠送给前苏联的涅尔琴斯基扎沃德区农庄。三河马作为国产名马,不仅在民用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是优秀马匹品种,在国防和体育方面也是战绩突出。在中印自卫反击战和西藏平叛中,三河马很快适应高山缺氧的恶劣气候,较好地完成了战备运输任务。特别是在中印自卫反击战时,三河马去了一个团,一匹都未损失,全部回来。内蒙古马球队就曾以三河马做比赛用马,这批三河马以惊人的速度、持久的耐力和灵活性而著称,多次在比赛中创造了较好的成绩。在全国赛马比赛中,三河马更是所向无敌,多次打破全国记录。三河马作为中国名马已写进了教科书,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1960年,中国对越南输出40匹三河马。

1986年,1中国发布了三河马的国家标准。三河马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内蒙古三河马”。

进入21世纪,由于马业市场开发不力,相关产品的商品率低,群众养马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内蒙古三河马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原来的1.7万匹降到4000多匹,畜种也呈退化的趋势,三河马已被列入濒危物种。为拯救恢复濒危物种内蒙古三河马,保存和传承三河马文化遗产,海拉尔垦区将投入300万元用于选育培育,以此来恢复三河马种核心群,先期发展成200匹基础种马群,此项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形态特征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三河马蒙古马
外观

分布区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蒙古高原
食性植食性植食性
马科马科
奇蹄目奇蹄目
感官特征

三河马,头大小适中,直头。眼大明亮。耳大小适中,直立。鼻孔开张良好。颌凹宽。颈长短适中,呈直颈和斜颈,高低适中。颈肩结合良好。鬐甲明显,肩倾斜适度。背腰平直而宽广,尻部丰满,略斜。胸部深宽,肋骨拱园。腹部大小适中。四肢干燥,骨量充实。关节明显,飞节发育良好,腱和韧带坚实,管部较长,系长中等,蹄大小适中,蹄质坚实,多为正肢势,部分个体后肢稍外向。鬃、鬣、尾毛稀少,距毛不发达。三河马毛色主要为骝毛和栗毛,黑毛和青毛少。

内在品质

三河马是在大陆性气候寒温带采取群牧管理办法育成的,严酷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三河马一些可贵的品种特征。繁殖性能高,代谢机能旺盛,血液氧化能力较强。在低海拔地区红血球715万,白血球9630,血红素含量71.1%。体质结实紧凑、骨骼坚实、结构匀称、外貌骏美、性情温驯、有悍威、耐寒、耐粗饲、恋膘性强、增膘快、掉膘慢、抗病力强、适应性良好的特征特性。“三河马”属兼用型,部分马匹偏乘或偏挽,公马平均体高152.7厘米,体长率103.1,胸围率13.5,体重450—500千克,母马平均体高为144.1厘米,体长率103.2,胸围率118.5,管围率12.9,体重400—450千克。

“三河马”力速兼备,持久力好,运步轻快,驯验记录:1000米1分7秒,1600米为1分56秒,3200米为4分5秒,50千米为2—2小时29分,100千米为7—10小时。

栖息环境

三河马产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处于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的交汇处,是大兴安岭—蒙古高原过度带,多变的气候条件、复杂的地形条件、兼以额尔古纳河水系对地形纵横切割,形成多样的景观生态类型,生长着丰富的植物区系,具有较高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产资源价值,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宝贵的自然生态遗产。

图片

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典型草原,作为世界草地资源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生态保持最完好,纬度最高、位置最北,未受污染的大草原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牧业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陈旗、鄂温克旗和海区、满市及额尔古纳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总称。由东向西呈规律性分布,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旱草原三个地带。呼伦贝尔素有“牧草王国”之称,天然草场总面积1.49亿亩。除东部地区约占本区面积的10.5%为森林草原过渡地带外,其余多为天然草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组成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态性特征,草原植物资源约1000余种。羊草草原是呼伦贝尔地区分布最广的草原类型,质量好,易保存,分布集中连片、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是牲畜的主要饲草。

呼伦贝尔岭西区为半干旱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岭东区位半湿润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800毫米。产区气候冬季虽然寒冷干燥,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土壤肥沃,对植物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呼伦贝尔地区水资源丰富,呼伦贝尔地区地表水蕴藏量和地下水埋藏量都十分丰富,水资源总量为286.6亿立方米。无工业污染,水资源保持良好,水质达到NY/T5016—2001标准。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大,地势多丘陵起伏,水源充足,草生繁茂,草质优良,是三河马的天然牧场,也是育成三河马主要因素之一。

生长繁殖

2009年,三河马在呼伦贝尔境内存量6千匹,海拉尔垦区三河马存量2765匹。

图片

2015年,呼伦贝尔市马匹存栏36万匹,母马存栏9.8万匹。质量技术要求

3.1产地:三河马原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因起源于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三河(根河、得尔布河、哈乌尔河)地区而得名。

3.2生产控制

3.2.1三河马育种标准:执行1960年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三河马育种规划草案》。三河马育种标准为:公马:体高150厘米,体长率100—105%,胸围率115%以上,管围率13%以上。母马:体高145厘米,体长率100—105%,胸围率115%以上,管围率13%以上。

3.2.2三河马的选种、选育、选配

三河马的选种方法是按血统来源、体尺类型、体质外貌、生产性能和后裔品质综合指标进行选择

三河马的选育采取本品选育。

三河马选配的原则是根据血统来源,避免亲缘选配。选配前期采取先全体选配,再采取人工辅助交配的方法后期采取进行个体选配,采取小群交配和人工受精的方法。

3.2.3三河马四季饲养管理

三河马主要采取利用天然草场群牧的方式饲养。一年之中马群的饲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即夏秋放牧抓膘期(放牧期)和冬春补草补料期(补饲期)。夜晚归牧,适量补给干草和精料。

3.2.4三河马驹的饲养管理

妊娠母马通常无需专门护理。幼驹可随母马放牧,健壮如常,多在十一月中旬离乳。在断乳同时进行编号、烙号、测尺、早期鉴定及谱系登记工作。断乳驹单独编群,专人护理,饲养在抗寒设备较好的棚舍内,圈内设有草架、补料槽、日补精料1—1.5千克,优质干草任意采食,每日饮水两次,日间进行放牧及“追赶”运动,可达到良好培育效果三河马母马的饲养管理。

3.2.5三河马母马的饲养管理

种母马的饲养管理方式是以放牧为主,放牧结合适当补料。除按体尺、类型分群外,还要按育种要求分为育种核心群和一般繁殖群、核心群、繁殖群。在配种季节内又可按母马的生理状态分为妊娠群和空怀群,每群马匹数为80—100匹左右。群牧母马的饲养管理,主要是围绕着“抓膘、保膘、保胎”三项任务进行。

3.2.6三河马种公马的饲养管理

种公马饲养管理的任务是保证公马具有旺盛的性欲和优质精液。采用人工授精和人工辅助交配的种公马,常年舍饲,冬喂干草,夏喂青草,并补给精料,年补料1300千克左右。小群配种的公马,在配种开始前,按选配计划,将母马组成配种群,公母马在棚圈内同群饲养数日,使其互相熟悉,待公马能固定小群之后,再与其它小群合群放牧。在配种期,公马体力消耗较大,每天必须按时补给精料,以保持膘情和配种能力。配种结束后,立即将公马拔出单独饲养,并担负一些短途运输,保持适当的运动。

3.2.7三河马的春季放牧管理

早春,马群日间可以食少量野草,补草量相应减少,使马群逐渐适应放牧条件。此时多利用能避风雪的阳坡和草生较早的河川沿岸地带放牧。

春末夏初,马群可昼夜放牧于草原。

3.2.8三河马的夏季放牧管理

夏季炎热,蚊虫四起,可将马群赶往高处“打盘”,通风纳凉,以避蚊虫。待后半夜驱马采食。

夏末秋初,天气变凉,蚊蝇已少。马群可安静采食。

3.2.9三河马的秋季放牧管理

立秋以后,草原上多种牧草都已结籽,营养价值极高,正是所谓“秋高马肥”季节,在这个时期着重抓好秋膘。

秋末霜降,牧草枯黄,此时特别注意孕马保胎,减少和防止流产,特别是在初霜时期,适当推迟早晨采食时间,霜期不到低处放牧,避免发生风湿病及冰凉刺激而引起流产。

3.2.10三河马的棚圈管理

种公马一般都用棚舍,三面有墙,一面敞开,隔成单间,向阳背风,保持干燥。繁殖母马都用敞棚,一般棚宽8米。长度视马群大小而定,大约每马占5—6平方米。

3.2.11三河马的日常管理科技

三河马的饮水利用井泉或河流饮水,饮水处设有水槽。在饮水处设有补盐槽,使马群在饮水前后自由舐食。

为便于抓马和进行畜牧兽医工作,设分群栏用以进行分群,捕捉生马或烈马,测尺、鉴定、削蹄、烙印,修剪鬃尾、检疫、注射、驱虫等。

日常进行简单刷试,注意运动,春秋两次进行修蹄。

3.2.12三河马的疫病防治

a、制定生物药品的运输、保管、贮藏工作的操作规范系统;

b、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学习,提高兽医的业务水平;

c、在发病的季节,组织兽医技术人员预防会诊,总结经验,尽早确诊及控制消灭;

d、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执行有关操作规程;

e、搞好消毒工作,将疾病防疫消灭在萌芽状态。

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三河马生产经营者,在三河马马体及产品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照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在其产品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三河马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形式)。

保护现状

地域保护范围

三河马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以内蒙古海拉尔垦区三河马场为骨干的主施业区,地域保护范围涵盖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包括海拉尔区、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介于东经117°15′—124°02′、北纬47°05′—51°30′高纬度地带之间,大兴安岭山地向呼伦贝尔大草原过渡地段。

保护级别

2011年11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三河马”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