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海省西宁市下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有汉、回、土、藏、蒙古等31个民族[16],并先后两次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403368人。

2019年11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1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52亿元。

中文名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下辖地区

9镇、11乡

别名

大通县

地理位置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

面积

3090平方公里

人口

403368人(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

地区生产总值

132.52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971

政府驻地

桥头镇

外文名

Datong Hui and Tu Autonomous County

车牌代码

青A

邮政区码

810100

机场

西宁曹家堡机场

火车站

大通高铁站

著名景点

桥头公园

行政类别

自治县

所属地区

青海省西宁市

海拔

2280—4622米

历史沿革

从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出土文物中,足以证明,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开始在这里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

大通[青海省西宁市下辖县]

历史文献记载,青海一带远古时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传是炎帝姜性的别种。戎人其活动范围很广,东起陇东,西迄黄河源头,南至川西一带,西北达新疆中部,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主。

夏禹时(公元前21世纪初)属雍州,即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以及青海东部地区。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与湟中(今西宁古河湟一带统称为湟中地)的羌人联合,攻占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攻祁连,击破匈奴右地,恢复了东西交通。汉王朝为了巩固这一新的战略地区,开拓河湟,列置河西四郡。又在今西宁城址修西平亭,设兵驻防。同时,在今大通长宁修了城堡,在附近开始了小规模屯垦,以补军需。

大通县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率兵来古湟中(今黄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实行"军事屯田",曾开通大通到张掖的通道。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设长宁县,由西平郡管辖,后又归西都县(从临羌县分置)管辖。

西晋末年(公元310年前后),鲜卑慕容氏吐谷浑从今辽宁省迁徙到阴山、陇山,逐渐经甘肃南部,进人青海湖环湖地区,兼并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谷浑王国,管辖青海的广大区域,前后达350年之久。

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南北分裂,前凉、后凉曾先后控制过青海东部。

十六国时,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宁,后迁都乐都)为首府。大通地区归南凉管辖。

南凉灭亡后,北魏、北周曾分别管辖过该地。

老爷山风光

隋炀帝大业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经营西域,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率众逃入雪山(积石山南)。从此,自西平、临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皆为隋有,大通地区也回归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控制了整个河陇地区。大通地区由吐蕃统治,为时达200年之久。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吐蕃势衰,西夏兴起,于公元1004年成立夏国,建都银州,逐渐占有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诸地。因宋朝致力于防御西夏威胁,厮啰在今西宁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统治,控制青海地区,达南城亦为厮啰管辖。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进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收复达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时期一百年内,金和西夏交替统治青海东部地区。

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兴起,先后灭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进而灭南宋(1279年),统一中国。设置西宁、贵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处。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今大通(包括今门源县)在其管辖范围内。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军事力量进入青海地区。

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使司,继元制,封授土司。西宁卫共封十六家土司。当时大通地区有陈土司(子明),管辖十四个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长宁乡宋家庄。

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炳文率军队修筑西宁城。同时,从河州、凉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户,在大通河一带,垦荒辟地,开沟修渠,引水灌田,种植粮食,蔬菜等,从此大通地区逐渐发展繁荣起来。

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贵族吉囊及其后裔屡进犯西宁、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为蒙古贵族麦力干所据。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麦力干在大通城大营宫室,使其长子南力木居之。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联络郭莽(今大通广惠寺)、郭隆(今互助佑宁寺)等寺喇嘛叛清,攻西宁城和北川(今西宁郊区及大通外川)。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调川陕总督年羹尧,四川提督岳钟琪统兵征讨,削平边患,廓清河湟。当时年羹尧曾派兵攻进两寺,"歼其众而焚其寺"。

雍正三年(1725年),为进一步加强清王朝集权统治,又增设军政设施,在设西宁府及西宁县的同时,设大通卫,并筑大通(今门源县城)、永安(今祁连县境)、白塔(今大通城关镇)三城,分兵驻守。大通城置总兵官,并左右游击,辖永安、白塔二营,属西宁府管辖。

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杨应琚和大通卫守备官孙捷联名详请,卫署迁白塔。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从此白塔城成为大通县治所在地。

1957年10月,大通县人民政府从城关镇迁至桥头镇。

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并于1986年7月10日在原行政区域内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今。

2019年5月1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大通等12县(市)退出贫困县的公告》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青海省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暂行办法》规定,经过县级申请、市级核查初审、省级核查验收和专项评估检查、退出公示等程序,大通县符合贫困县退出标准。经研究,同意大通等12县(市)退出贫困县序列。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镇(桥头镇、城关镇、塔尔镇、东峡镇、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镇、多林镇、新庄镇)、11乡(青林乡、青山乡、逊让乡、极乐乡、宝库乡、斜沟乡、良教乡、向化藏族乡、桦林乡、朔北藏族乡、石山乡),共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祁连山南麓,湟水河上游北川河流域,县城桥头镇距西宁市35公里,距西宁飞机场6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1′—101°56′,北纬36°43′—37°23′,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3]

地貌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海拔2280—4622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气候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4.9度,极端最高气温35.6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6.1摄氏度,最大冻土深度114厘米,最大积雪厚度18厘米。年降水量523.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762.8毫米,全年降水天数168天,降水量最多在8月,最少在12月,年平均相对湿度56%。年内无霜期61—133天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2553小时,最大风速18米/秒。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截至201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白唇鹿、雪豹等20多种;黄芪、枸杞等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蚕豆、蕨菜等50多种土特产。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境内已探明矿藏有31种,其中煤、石英石、方解石、粘土等储量可观。其中煤炭保有储量1.2亿吨,石英石16亿吨,石灰石5000万吨。石英岩矿产资源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主要矿床集中分布在大通县娘娘山一带的中元古界磨石沟组地层中,现已查明的矿山有大通县窑沟石英岩矿、门洞滩石英岩矿、卧牛掌石英岩矿、柏木沟石英岩矿,石英岩矿开采量20万吨。

水资源

截至2012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水资源总量为67135万m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5650万m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6133万m³(44.20万m³/d)。塔尔、新庄的第四、第六水源是西宁市重要水源地,年供水能力8760万m³(24.00万m³/d)。

人口民族

2018年末我县常住人口4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79万人,乡村人口24.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5.89%。人口出生率15.75‰,死亡率6.95‰,人口自然增长率8.8‰。

2018年末户籍人口46.7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2万人,乡村人口27.5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07%;户籍人口中26个少数民族人口24.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52.2%。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403368人。[2]

根据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汉、回、土、藏、蒙古等31个民族。[16]

交通

铁路:宁大(西宁—大通)铁路(客货)支线全长36公里,与兰青(兰新)铁路干线在西宁市小桥站接轨。宁大铁路支线运输公司管内5站,与支线接轨的企业专用线17条、企业专有铁路2条。纵穿县境的兰新铁路客用干线2014年建成通车。北川工业园西界址沿线有宁张铁路孙家寨、长宁、陶家寨三个管内客货站点。

公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形成了“四纵三横”的交通网络格局,县乡公路连通全县20个乡镇通乡公路基本实现黑色化,公路里程达到1192公里。县城距西宁市仅35公里,距西宁飞机场约50公里。227国道(宁张公路)、在建兰新铁路(兰州—新疆)贯穿全境。宁大(西宁—大通)高速公路全长37公里。大湟公路(长宁—多巴)全长27公里。

G227线老城关经西宁至上新庄段公路是G227线张掖—孟连公路青海省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纵贯青海省南北部的重要干线及出省通道。公路起于大通县老城关镇东南城关岔口,经大通县城关镇岔口、桥头镇、长宁镇、生物园区、海湖北路、海湖路、昆仑路、同仁路交叉口、建国南路、尖扎路、新城南路、南川工业园区、陈家滩村、上新庄村,止于骟马台村。路线全长82.35公里,全线按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设计。

经济

综述

2018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1亿元,增长4.1%。从完成情况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7.34亿元,增长5.1%,对GDP贡献率为17.52%,拉动GDP增长0.7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6.58亿元,增长4.7%,对GDP贡献率为73.84%,拉动GDP增长3.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39.27亿元,增长3.2%,对GDP贡献率为40.43%,拉动GDP增长1.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09亿元,增长1.7%,对GDP贡献率为8.64%,拉动GDP增长0.3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3:56.6:26.1。人均GDP为22175元。

2019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1121148万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97365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7389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99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0984万元。

2021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52亿元。[15]

第一产业

2018年,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34.45亿元,增长5.2%。其中:农业产值13.67亿元,增长2.36%;林业产值0.54亿元,增长75.18%;牧业产值19.83亿元,增长6.0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1亿元,增长11.33%。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7.57亿元,增长5.19%。

2018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12万亩,下降19%;粮食产量9.27万吨,下降10.73%。油料播种面积21.34万亩,下降16.09%;油料总产量3.41万吨,下降14.09%。蔬菜播种面积10.41万亩,增长3.32%;蔬菜产量27.87万吨,增长1.33%。

2018年末牛存栏17.8万头,增长15.14%;羊存栏17万只,下降12%;猪存栏6.35万头,增长0.32%;家禽存栏32.36万只,下降14.53%。全年肉产量1.81万吨,下降21.98%,其中猪肉产量0.66万吨,下降11.82%;牛肉产量0.81万吨,下降26.85%,羊肉产量0.26万吨,下降19.42%。禽蛋产量0.34万吨,下降10.52%。牛奶产量3.78万吨,下降3.83%。

2018年,林业育苗育种面积80万公顷,同比下降8.05%;造林面积4067公顷,同比增长220.24%。

第二产业

2018年,全县全部工业增加值39.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76亿元,同比增长3.17%。

201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208亿元,同比增长6.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98亿元,同比增长6.2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完成产值8.65亿元,同比下降12%;重工业完成产值193.33亿元,同比增长7.3%。从所有制来看;国有企业完成产值0.43亿元,同比增长28%;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99.98亿元,同比增长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57.9%。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142.27亿元,同比增长3.4%;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9.71亿元,同比增长13.9%。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产值及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完成数(亿元)同比增长(%)
农副食品加工业8.65-11.9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2.7543.69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247.4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9.753.81
展开表格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
品名称单位产量同比增长(%)
小麦粉万吨0.34-85.4
精制食用植物油万吨0.4884.1
鲜、冷藏肉万吨5.442.3
烧碱(折100%)万吨17.6721.9
展开表格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主营业务收入207.82亿元,同比增长7.4%,营业利润-5.16亿元,利润总额-4.5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17家,亏损面41.46%,亏损总额7.49亿元。

第三产业

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13亿元,同比增长10.1%。分地域看,城镇实现零售额17.48亿元,同比增长10.01%;乡村实现零售额10.65亿元,同比增长10.25%。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0.34亿元,同比增长20.1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4.31亿元,同比增长9.9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47亿元,同比增长10.11%。

全年接待游客340.17万人次,增长13%;旅游总收入10.32亿元,增长26%。

社会

教育事业

2018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134所。小学23所,初中24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23所;高中8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16296人,小学在校生33489人,初中在校生16941人,高中在校生10659人,特殊教育在校生81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104.54%,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68%。

医疗卫生

截至2009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县级医院3家、省驻县企业医疗卫生机构4家、民营医院2家、乡镇卫生院(所)27家、村卫生室289所。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271名。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86名,每千人拥有病床2.33张。全县70—79岁以上9836人,80—89岁以上1793人,90岁以上83人。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3.39%,孕产妇死亡率为19.47/十万,婴儿死亡率为20.8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3.75‰,儿童“五苗”接种率达95%以上。

文化事业

2018年末,全县共有广播电视转播台3座(老爷山电视转播台、向化电视转播台、宝库电视转播台),乡镇播放站17座,承担着中央1套、7套以及地方台节目的转播发射任务。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27%和99.57%。县图书馆1个,乡镇分馆5个,少儿分馆1个,农商银行分馆1个。农家书屋289个。藏书合计89.01万册。

体育事业

截至2009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体育协会(业余体校、全民健身中心、体育馆、田径场)1个,社区体育辅导站18个,标准化篮球场36个。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所,其中国家级1所、省级2所、县级4所,少年武术学校1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所。

社会保障

截至2009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农村敬老院4个,注册登记的民间社会组织100个,农村五保供养对象849人,优抚对象1.3万人,重点优抚对象815人,农村低保对象3.02万人,城市低保对象1.595万人。2009年,发放农村低保金2368万元,城市低保金3105万元。养老保险参保1750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961人,工伤保险参保26331人,失业保险参保9893人。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1.7亿元、下岗职工失业救济金327万元,支付医疗保险待遇金3097.13万元、工伤保险待遇金525.7万元。

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1855人,“4045”人员就业143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91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03—2009年,大中专毕业生待业人员总数3237人(硕士2人,本科805人,大专2057人,中专373人),其中,2009年应届生491人(硕士1人,本科186人,大专287人,中专17人)。2007—2009年,高中毕业生待业人员2383人(2009年应届生351人);初中毕业生待业人员2697人(2009年应届生633人)。

2018年末各类医疗卫生计生机构463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计生机构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家,省驻县厂矿企业医疗卫生机构3家,市级医院分院1家,民营医院8家,乡镇卫生院27家(中心卫生院5家、普通卫生院22家),村卫生室289家,营利性个体诊所123家。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有从业人员3189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80人,其他从业人员509人。全县各类卫生机构共开放病床1599张。全县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67人(不包括乡村医生)、病床3.55张。

文化

宗教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齐全,分布在城关、塔尔、桥头等14个乡镇。截至2009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信教群众达16.6万人,占总人口的37%。全县已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126处,其中清真寺117座,道观2处,藏传佛教寺院2处,汉传佛教寺院3处,基督教、天主教活动场所各1处,未批准开放的伊斯兰教“拱北”9处。全县宗教教职人员188人,成立民管会126个。

手工艺品

大通皮影

自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传入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大通皮影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通皮影戏是集民间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的一种民间曲艺表现形式,以光、影、色三者的组合形成了皮影雕刻艺术的观赏性。

大通刺绣

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实用类,主要有鞋、袜子、腰带、辫筒、枕头,这是刺绣的主体;二是观赏类,主要有钱褡、衣领、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礼仪类,主要有钱包、笔包、寿帐、挽联、字画等;四是宗教用品类,用刺绣塑造佛像和装饰寺庙殿堂。大通刺绣的绣法有平绣、盘绣、锁绣、网绣、拉绣、垛绣、辫绣、堆绣、剪贴绣等。

大通剪纸

大通剪纸流传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纸内容广泛,多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生活场景为主,工具以剪为主,以刻为辅,色彩上以单色为主,金色为辅,手法上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

大通农民画

大通农民画以夸张变形、粗犷、直白、装饰性强、民族民间风情强烈、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明显为主要特点,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大通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农民画)之乡。有20多件作品参加了全国历届农民画展览,其中获全国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优秀奖10多个。有近2000多幅作品参加了省、市、县书画展览,有多幅作品获奖、刊登发表和收藏。

文化遗产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点96个。全县现有“舞蹈纹饰彩陶盆”等馆藏文物1060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铜锭、敛口剔花酱釉瓷罐、酱釉扁水壶)、二级文物4件(青铜戈、板斧形青铜斧、十字镐形铜斧、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

名胜古迹

苏家堡故城

苏家堡故城坐落于景阳镇苏家堡村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堡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墙体夯土板筑,四个城角分别有一个角楼的楼台基,城内西南郊南墙一侧和西北角西墙一侧以及东城门、西城门的南侧各有一条长约30米、宽约3米通往城墙顶部的马道。该城堡军事设备构筑布局严谨规范,规模宏大,是青海省省现存唯一较为完整的古城堡。

明长城

修筑于明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有夯土墙体、山险、山险墙,壕沟、敌台、烽火台、随墙壕、石墙、关堡等。主要用于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儿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从内蒙古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是西宁卫城重要的外围防御工事。此段长城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重点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会宁寺

百年古刹会宁寺位于景阳镇土关村,据考证,建于明弘治年间,是一处藏传佛教寺院,现存歇山式大殿一座,迄今仍然为创建时的原物。会宁寺与明、清及民国“改土归流”前的西宁东李土司、西李土司的祖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研究这一时期青海土司的历史以及土族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

青海五大黄教寺院之一,原名郭莽寺,位于东峡镇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15公里,与鹞子沟隔东峡河相望,距今已有360年的历史,原寺建于清初,几经兴衰变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如今新建的大经堂器宇轩昂、金碧辉煌,寺内佛宝文物众多,香火旺盛,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盛,成为信众礼佛祈福和游客观光旅游的胜地。

城关文庙

城关文庙位于城关镇城关村城关中心学校院内,依照西宁文庙式样仿建于清代是大通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文庙坐北面南,在它的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主要分布着照壁、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建筑,并且将文庙大致分成了三个院落。

桥头公园

桥头公园位于桥头镇北侧,始建于1984年,初建时占地面积150亩,现扩至180亩,园内可同时容纳1.5万人游憩。被赞誉为西宁市新八景之一。

元朔山

元朔山又名老爷山,位于西宁市北约40公里,大通县境内。大通县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上有火烧台、老虎洞和古寺庙遗址。主峰西南皆为悬崖绝壁,北面与牦牛山相对,为西宁市旅游胜地之一。

娘娘山

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主峰海拔为4010米,天然林区有12000亩。

茶汗河国家森林公园

茶汗河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位于227国道旁,距西宁市80公里,距大通县45公里,公园总面积3114公顷,2001年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内以石林、瀑布、园林构成景观。

达坂山

达坂山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众多的山峦中,达坂山只能算小字辈,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达坂山在高原声名显赫。达坂山南北两侧的河谷地区海拔高度相对较低,气候凉温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地区,特别是北侧的宽阔浩门河谷全部种植着小油菜,成为国内闻名的百里花海。南侧的大通县为青海省重要的春小麦生产基地。南侧的宝库峡及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黑泉水库景色迷人。

宝库石林温泉

宝库石林温泉距石林800米,水温达50度左右,水流量每小时15立方米,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唯一一处温泉资源。

子沟风景区

鹞子沟风景区是以云杉纯林为主,伴生有白桦、山杨和人工落叶松林为辅的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区。位于大通县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省会西宁53公里。景区主要由克麻沟、鹞子沟和老虎沟等组成,公园面积为1633.1公顷,海拔2450--3200米,年均温度为2.9℃。

获得荣誉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示范县、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2019年5月18日,大通县入选“2019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19年12月31日,入选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20年6月,被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军区命名为青海省“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0年9月29日,被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确定为“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2020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

2020年10月,获评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0年11月16日,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2021年1月19日,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4]

2021年8月,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为“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9月,入选“2021中国最美县域”榜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