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李行道的杂剧《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剧写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的正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毒杀亲夫,反诬海棠;为谋夺家产,又强称海棠之子为己生。屈打成招,海棠被判死罪。后包拯推详案情,知有冤弊,便用“灰栏计”,判明海棠为孩子的生身母,昭雪了她的冤枉;并审出马妻与奸夫合谋的杀人罪,给予严惩。本剧构思新颖,情节曲折,戏剧性很强。在内容上,它突出了包公明断是非的智慧。

简介

【名称】杂剧《灰阑记》,全名《包待制智勘灰阑记》。

【著者】元·李行道

【朝代】元代

【版本】涵芬楼影印明万历臧氏刻本

提要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亦作《包待制智勘灰栏记》,简名《灰阑记》、《灰栏记》、《灰兰记》。剧写富翁马均卿娶妾张海棠,生有一子。马的正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毒杀亲夫,反诬海棠;为谋夺家产,又强称海棠之子为己生。屈打成招,海棠被判死罪。后包拯推详案情,知有冤弊,便用“灰栏计”,判明海棠为孩子的生身母,昭雪了她的冤枉;并审出马妻与奸夫合谋的杀人罪,给予严惩。

本剧构思新颖,情节曲折,戏剧性很强。在内容上,它突出了包公明断是非的智慧。《曲海总目提要》(卷二)说:“决狱断狱,颇得情理,足为吏治之助。”同时揭露了狼狈为奸、诬陷善良的社会风气以及吏治的黑暗,表现了作者愤世嫉俗、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是一本比较出色的公案戏。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西汉时颍川有妯娌二人争儿,丞相黄霸命一卒抱儿,距两妇各十余步,让两妇自往取儿。长妇用力拉扯,弟妇恐伤亲儿,任大妇拉去。黄霸以此把儿判给弟妇。此故事经过长期流传,情节逐渐发展和丰富。《灰阑记》很可能据此敷衍而成。

类似这类公案故事,在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也有流传。《旧约》里所罗门王以剑判争儿案的故事,与“灰栏拉子”也很相近。近代人也有以此故事加以发展、推陈出新的,如德国布莱西特有<高加索灰栏记> ,法国勒伯朗的亚森罗蘋小说《鸣钟八下》中也有一段类似的描写。古今各国发生这种类似的故事,想是因为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有共同之处,不必肯定同出一源。该剧已有英、德、法等各种文字译本,在国外传布,影响颇大。

此剧《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今仅存《元曲选》本。题目、正名:《元曲选》本作“张海棠屈下开封府,包待制智勘灰阑记”。天一阁本《录鬼簿》作“张海棠屈死下阴牢,包待制智勘灰栏记”。现据《元曲选》本整理。

剧情

写妓女张海棠渴望从良,过正常人的生活。嫁给马员外作妾后,生下一子。马员外之妻与奸夫赵令史合谋害死了马员外,诬指海棠为凶手,并谎称海棠之子为已生,妄图霸占马家全部财产。郑州太守苏顺,不听海棠分辩,完全听信于赵令史,将海棠严刑拷打,造成冤狱,送往开封府。开封府包拯在查看卷案时,发现其中冤屈。为审清此案,他采用了一个极聪明的办法,即通过灰阑(用石灰画出的园圈)拉子之计辩明了真假,平反了这场冤假错案。

《灰阑记》是元代公案戏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之一。其故事情节“与《旧约圣经》(即《旧约全书》中苏罗门王判断二妇争孩的故事十分相类。也许此剧题材原是受有外来故事的影响。”(见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思想

《灰阑记》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而且与其它包公戏里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完全两样:既描写了包拯的富于正义感和高度的智慧;又写了他是一个具有浓厚人间烟火味的人。没有把包拯神秘化、神话化。包拯的形象也很朴实、亲切而感人。

影响

范本

范本

元杂剧的《灰阑记》讲的是关于一则包公断案的故事。讲的是马员外家妻妾二人争一孩子。包拯复审时,命人用石灰于庭阶中画一个栏(阑通栏,即圈),将孩子放置其中,宣称谁将孩子拽出来了谁即为生母。妾张氏不忍用力拽扯,大浑家马氏则将孩子用力拉出。包公据此判定张氏为孩子生母,并为之伸冤。该剧主要歌颂的是包公的智慧,作为断案的逻辑前提则是,若心怀真情真爱,是宁可放弃所有权,宁可自己蒙受冤屈,也不肯伤害孩子,孩子的利益高于一切。

改编《灰阑记》的故事在欧洲有法语、英语等多种译本,而影响最大的是德国著名戏剧家贝·布莱希特于1945年改编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 。《高加索灰阑记》讲的是格鲁吉亚总督在暴乱中被杀,总督夫人仓惶出逃时将亲生儿子小米歇尔遗弃;善良的女佣冒着生命危险,历经艰辛将他抚养成人;叛乱平息后,总督夫人为了继承遗产索要孩子,法官阿兹达克采用灰(粉笔)栏断案:心贪性残的总督夫人不顾死活使劲往外拉扯孩子,而女佣则不忍心孩子被拉伤……故事的结局是,小孩没有判给其生母,而是判归养母女佣。显然,在布莱希特心中,真爱高于血缘关系,故事的逻辑合乎历史进程地升华了。

改编

合璧 德国名剧取材于元剧

合璧

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汲取中国元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的断案情节,将其改编成著名话剧《高加索灰阑记》。此次中德合作的川剧版《灰阑记》,充分借鉴布莱希特话剧版《高加索灰阑记》,改编成荒诞实验川剧,登上上海世博舞台。“德中同行”项目总负责人、德国“歌德学院”院长阿克曼将其认为是“布莱希特20世纪创造的经典剧目重返中国。”

作为世博会德国国家馆日活动参演剧目之一,本次《灰阑记》由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参与策划和主演,德方投资并提供剧本,是中国川剧与西方投资的首次合作,开创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模式。

川剧《灰阑记》的创作汇集了中德两国戏剧和戏曲方面的重量级艺术家。德国方面推荐了在德国戏剧方面颇有造诣的翻译家李建鸣,将布莱希特的戏剧剧本翻译成中文,中方则特别邀请了重庆剧作家阳晓依据川剧的戏曲特点和中国特色对剧本进行了大胆改编。中方以重庆川剧院负责音乐作曲,中央戏剧学院张仁理作为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张武进行舞美指导,如此强大的黄金阵容为本次《灰阑记》中国化改编打下基础。

通过李建鸣的沟通,中德艺术家对剧本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让戏剧还原到戏曲时仍然保留原剧本的精髓。“歌颂纯洁的爱心、鞭笞铜臭的灵魂,这是全球艺术家的共同愿望。如剧中主角杜鹃身为丫环却要作为单身母亲带着郡主的孩子逃命,抉择时她面临人性的考验,最终她牺牲自己嫁给一个残疾丈夫,这便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奉献的勇气。”

作者

李潜夫,字行道,一作行甫,绛州(今山西新绛)人。生卒年不详。当时绛州治所在今新绛县东北,属晋宁路(即平阳),李潜夫为元曲平阳七大家之一。贾仲明著的《录鬼薄》中,称他为“绛州高隐”。他一生未仕,隐居乡间。整天掩门读书写作,寄情于青山绿水,过着恬淡清苦的生活。他精心编写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被选入《世界戏剧》一书。由英国伦敦阿普尔顿出版公司出版。德国现代戏剧家布莱希特的《设置加索灰阑记》即根据李潜夫原作改编而成。

链接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