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都区地处中原腹地,位于中原经济区规划核心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核心辐射的要塞,是许昌市的中心城区。为中共许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截至2013年,魏都区辖12个街道和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97个社区。拥有汉魏古城、灞陵桥、春秋楼、曹操射鹿台、曹丕登基受禅台、神医华佗墓等三国古迹60多处。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魏都区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

中文名

魏都区

邮政区码

461000

地理位置

河南省许昌市中心

面积

97平方公里

人口

400974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方言

许昌话

气候类型

暖温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374

政府驻地

天宝路666号

下辖地区

南关街道、西大街街道等

车牌代码

豫K

外文名

Weidu District

机场

新郑国际机场

火车站

高铁许昌东站、 许昌站

著名景点

许昌霸陵桥

行政类别

市辖区

著名人物

姜子牙

行政区划代码

411002

城镇人均收入

23760元(2013年)

GDP
平均气温

27.6℃

所属地区

中国河南省许昌市

区长

何长成

历史沿革

许昌文峰塔

夏、商,昆吾族居许地,属豫州域。

西周,武王封太岳后裔姜文叔于许,称许国。

春秋,许地先后为郑国、楚国所据。战国,原许国地属韩国、魏国。

秦,许县属颍川郡。

西汉,析许县,置颖阴县(今魏都区),均属颖川郡。新朝,颖川郡改为左队。

东汉,左队复为颖川郡,属豫州。颖阴县和许县属颖川郡。

魏,改许县为许昌县。

西晋,沿袭魏制。东晋,许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所占。

南北朝,颖阴县隶颍川郡,初属南朝宋。景平元年(423年),其地为北魏所据。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颖阴县并入临颖县。元象二年(539年)恢复颖阴县。武定七年(549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颖阴城(今魏都区),辖颖川、许昌、阳翟三郡。颖阴县属颍川郡,许昌县属许昌郡。北齐改颖阴县为长社县。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改郑州为许州,治长社县(今魏都区)。长社县、许昌县并属之。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长社县为颖川县。大业三年(607年),改许州为颖川部。

唐,颍川县、许昌县隶属河南道。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许州,颍川县复称长社县,长社县、许昌县均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许州为颖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许州。

五代,后梁改许州为许州匡国军。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称许州忠武军,治社长(今魏都区)。

北宋,改许州忠武军为许州,隶京西路。熙宁四年(1071年),许田县并入长社县。元丰三年(1080年),升许州为颍昌府,隶京西路。大观四年(1110年)称许州。隶京西路。

金,许州改称昌武军许州,治长社(今魏都区),隶南京路(今开封)。

元,许仍为州。长社、长葛属之。鄢陵属开封府。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汴梁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裁长社县,称许州。隶开封府。

清雍正二年(1724年),许州升为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许州升为许州府,增设石梁县为附郭。乾隆六年(1741年)撤府,仍为直隶州,裁石梁县。许州府隶河南省。

民国二年(1913年),改许州为许昌县,隶属河南省豫东道。

民国17年(1928年),废道改区,许昌为中区第二区行政长驻地。

民国18年(1929年),废县公署,改称许昌县政府。

民国22年(1933年),许昌为河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

民国36年(1947年),许昌划为许昌市、县两部分。

民国37年(1948年)3月,铁路以西划归许西县。同年12月,撤销许西县。

民国38年(1949年)2月,成立许昌专区(驻许昌市),许昌市属之。

1960年,市、县合并,撤销许昌县,并入许昌市。

1961年10月市、县分设,恢复许昌县建制。

1970年,许昌专区改称许昌地区(驻许昌市),许昌市属之。

1986年,撤销许昌地区,设许昌市,原许昌市设立许昌市魏都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魏都区位于许昌市中心城区,北纬34°03′,东经113°48′。

地形

魏都区地处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地形大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为山前冲积的缓平低岗,最高海拔95米;其余是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最低处海拔65米。坡降为1∶1000。河流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清潩河、清泥河分别自北向南流过市区。

气候

魏都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光照照充足,无霜期长。因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多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四季气候总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和气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日照年平均为2181.3小时,日照率49%。年平均气温温14.7℃。历年平均无霜期217天。常年主导风为东北风。灾害天气主要是干旱、洪涝。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魏都区土壤呈微碱性,PH值在7.5~8.5之间,适宜小麦、玉米、红薯、烟草、棉花、大豆等多种作物生长。土壤肥力在河南省处于中等水平,也有高肥力和低肥力的地块。土壤改良大致分为3个区:西部丘陵岗地是以增施有机肥、涵养水分为主;棕壤、褐土、紫色土和红黏土分布的低山丘陵,以搞好水土保持为主。颍河冲击平原和东部潮土及砂礓黑土旱作物农业和灌溉农业,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为主。

总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3.9平方公里,郊区土壤分为潮土、沙礓黑土、褐土3类。

矿产资源

许昌市已知矿藏主要有煤、铝土、铁、硅石、耐火黏土、石灰岩、大理石和白垩土。

动物资源

魏都区属于华北区的黄淮平原亚区,属于豫东北平原动物地理省和西崤山山地黄土丘陵动物地理省。共有主要动物135种。

植物资源

魏都区有维管束植物124科、411属、719种,其中:野生植物448种,栽培植物271种。

水资源

年降水量579毫米,无霜期217天。境内较大的河流有北汝河、颍河、双洎河和清泥河,水资源总量年平均5.1亿立方米。

魏都区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天然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671毫米~736毫米,多集中在6月~9月,占年降水量的65%。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魏都区辖12个街道和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97个社区。

西大街道辖6个社区:金地社区、豫园社区、榆柳社区、德科苑社区、魏武社区、府后社区。

东大街道辖4个社区:春秋社区、平安社区、兴隆社区、文惠社区。

西关街道辖7个社区:建安社区、八一西社区、寿昌社区、烤厂社区、许烟社区、西关社区、三李社区。

南关街道辖5个社区:大同社区、七一社区、凭心社区、三八社区、育才社区。

北大街道辖5个社区:八一社区、西湖社区、新村社区、学院社区、玉皇阁社区。

五一路街道辖5个社区:五一社区、光明社区、许继社区、万里社区、碾上社区、樊沟社区。

高桥营街道辖11个社区:高桥营社区、辛张社区、金湾社区、俎庄社区、大罗庄社区、刘铁庄社区、东李庄社区、老吴营社区、板桥社区、郭楼社区、王庄社区。

丁庄街道辖6个社区:丁庄社区、后刘社区、洪山庙社区、洞上社区、北关社区、袁庄社区。

七里店街道辖12个社区:七里店社区、付夏齐社区、董庄社区、孙庄社区、吴庄社区、五郎庙社区、崔代张社区、庞庄社区、宋庄社区、周庄社区、孙庙社区、延中社区。

文峰街道辖8个社区:河西社区、毓秀社区、文峰社区、新许社区、塔湾社区、东关社区、长青社区、游园社区。

新兴街道辖10个社区:兴华社区、瑞金社区、运粮社区、庆华社区、潘窑社区、裴山庙社区、南关社区、工农社区、新兴社区、南环社区。

许昌经济开发区辖6个社区:徐庄社区、罗庄社区、老户陈社区、屯北社区、屯南社区、塘坊李社区。

截至2019年,魏都区下辖13个街道和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1个三国文化产业园区:西大街道、东大街道、西关街道、南关街道、北大街道、一路街道、高桥营街道、丁庄街道、颍昌街道、文峰街道、新兴街道、灞陵街道、魏北街道、产业集聚区街道、东城区管委会社区。

街道西大街道东大街道西关街道南关街道
北大街道一路街道高桥营街道丁庄街道
颍昌街道文峰街道新兴街道灞陵街道
魏北街道
省级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街道
三国文化产业园区东城区管委会社区。

人口民族

人口

许昌魏都区

2010年,魏都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为498087人,其中0-14岁人口为63699人,占常住人口的12.79%;15-59岁人口为381328人,占常住人口的76.56%;60岁及以上人口为53060人,占常住人口的10.65%,其中60-64岁人口为17828人,占常住人口的3.58%,65岁及以上人口为35232人,占常住人口的7.07%。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95%,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8%,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7%,其中60-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0.06%,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51%。全区老年人口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从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看,全区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已经呈现出年轻人随着年龄减小,人口数减少的趋势。

2021年5月21日,许昌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魏都区常住人口为400974人。[3]

民族

魏都区共有汉、回、满、蒙古、朝鲜、维吾尔、壮、彝、苗、藏、布依等23个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22个,人口12184人。占总人口的3.2%。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有11189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1.8%,主要分布在5个街道和1个乡。

经济

综述

2004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21.8亿元,比2003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25.5%、第三产业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8∶43.5∶49.7调整为5.8∶45.7∶4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比2003年增长57.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288万元,比2003年增长32.6%。农民人均纯收入4323元,比2003年增长13.6%。全区经济运行良好,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改区生产总值的3.3%,工商税收占财政收入的92%。

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4.4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亿元,是2006年的3倍,年均增长25.5%;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是2006年的4倍,年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是2006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

2013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4.9亿元,比2012年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比2012年增加值31亿元,增长14.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亿元,比2012年增长26.6%;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比2012年增长2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6亿元,比2012年增长14%;进出口总额3.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60元,比2012年增长10%。

2019年,魏都区地区生产总值299.89亿元,增长6.5%。其中:第二产业100.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199.12亿元,增长6.9%。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增长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45亿元,增长10.4%。魏都区外贸进出口总额10.59亿人民币,增长1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2元,增长7.8%。

2020年,魏都区预计生产总值增长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

第一产业

魏都区地处许昌市中心城区,无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2019年,魏都区139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197.4亿元,68个产业项目累计投资165.2亿元,其中,19个工业项目投资57.1亿元,36个服务业项目投资94.9亿元,13个社会事业项目投资13.1亿元,15个项目竣工投产,27个项目完工。

高新技术产业园26家入驻企业19家投产达效,产值8.1亿元,税收3500万元。列入“三大改造”项目库的17个项目投资31亿元。

服务业加速提档升级,曹魏古城年接待游客577.7万人次,旅游收入2.41亿元;魏都特色商业区70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入驻,服务业提质增效不断巩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2个服务业孵化基地建成,中联即送、久协新能源等8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魏都区服务业孵化基地(中奥鑫天),创造税收超3000万元,“孵化”效应初步体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业态,成立互联网协会,中华电气网、工业互联网上线运行,36家会员企业年度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新的增长点初具雏形。

第三产业

截至2013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完成41.3亿元,税收突破4亿元,绿洲大厦、扬子大厦商务楼宇封顶招商,曹丞相府藏兵洞项目建成开放,银都国际楼宇营业额突破亿元。成立全省首家区级贸促会,区电子行业协会挂牌。产业集聚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比2012年增长20%;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比2012年增长27%。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近千家,其中从事经营少数民族传统食品及清真饮食的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3500人,全区民族经济总产值达600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4亿元,增长15.8%。

截至2013年,签订“东西合作”项目13个,协议金额7.9亿元。全年完成市外引资11亿元,其中省外引资6.2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完成350万美元,占市外引资目标的103%;完成出口创汇1900万美元,占市定目标的115%。引进中城建、中奥鑫天文体广场等战略投资企业和项目。39个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54.1亿元,其中9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6.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9.6%。皮毛皮件厂生产的“全裘帽子”远销欧美,年出口销售收入400万元;德源回族产品畅销中南五省;鸿福楼饭庄被市旅游局、市民族宗教局命名为“许昌少数民族涉外旅游定点饭店”。东大街道现有少数民族企业和社区服务网点520个,摊点300余个,少数民族经济占整个辖区经济的60%以上。

交通

魏都区所在位置

魏都区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魏都区地处中原。市区距离省会郑州80公里,距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0千米,有高速公路直达机场。高速公路直通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两大战略工程在周边经过。

京广高铁纵贯南北,地方铁路横贯东西,107国道、311国道穿境而过,京珠高速公路与许昌至南阳、许昌至兰考到日照、许昌至登封到洛阳、许昌至扶沟到亳州的高速公路以许昌市为中心形成“米”字形的高速公路框架。高速公路与辖区内密如蛛网的县乡公路相互衔接,构成了纵横交织的交通运输网络。

107国道、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高速铁路,郑渝高速铁路、郑合高速铁路、新郑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纵贯魏都区南北,311国道、禹亳铁路横穿魏都区东西。

社会

教育

魏都区承担着市区大部分的义务教育及学前教育任务,以及市区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管理职能。

魏都区

截至2013年11月26日,魏都区现有中小学38所,其中:公办中学5所,公办小学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厂办学校1所,民办中学1所,民办小学2所,在编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5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7%;职员教辅人员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0.4%;工勤人员2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7%。初中7所,教职工编制287个,在编教职工287人,其中专任教师276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6%;职员教辅人员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工勤人员8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小学29所,教职工编制998个,在编教职工998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8.3%;职员教辅人员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0.2%;工勤人员15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5%。

2019年,魏都区实施教育三年攻坚,投入13.8亿元,新建8所中小学,新增学位1.2万个。

科技

魏都大道夜景

河南省(魏都)民营科技园区始建于2003年3月,拥有11万伏变电站3座,电力供应充足;污水处理厂2家,日处理污水能力12万吨,远期可达到20万吨;实行集中供热,供热能力150T/H,园区内道路、供水、通讯、医疗、教育等设施完善。园区入驻企业130余家,总投资2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3家。

2019年,魏都区12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3个高新技术团队和7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被“英才计划”评定为高层次人才。

民生

全区涉及民本民生支出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达70.1%,“十项民生工程”全面落实。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83套。五一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全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示范区”。全区城镇新增就业1651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70人,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2019年,魏都区新增就业人员8680人,再就业2404人。

卫生

2019年,魏都区实施区民生365工程,投资5.6亿元建设20个游园、绿化工程及20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托老站改造、打造20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站。

2020年6月,入选2019年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旅游

许昌霸陵桥

许昌霸陵桥

许昌霸陵桥,其中“霸陵桥”有时又写作“灞陵桥”。许昌西郊的石梁河上,今日仍横卧着青石砌成的灞陵桥,桥头,竖有“汉关帝挑袍处”古碑,为明代总兵左良玉墨迹;新塑关羽挑袍巨大雕像。

灞陵桥关帝庙

灞陵桥东,桥西,是灞陵桥关帝庙。据《许昌县志》载,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由当地义士王宏道捐地三十亩,经多方资助而建成此庙。关帝庙山门楹联曰: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勿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关帝庙后院利用围墙建造的东西对称的回廓之中,彩绘46幅关羽生平事迹壁画。庙院东邻为桃园,塑有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塑像。

许昌春秋楼

许昌春秋楼文物景区位于许昌市中心,历史上曾以关公宅、武安王庙、关王庙、“两院英风”庙、关夫子祠、及关帝庙称之。是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现存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两院”的基本格局,外院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春秋楼、关圣殿以一重、二重、三重檐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内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西与文庙毗邻,“文武”二圣并祀实为全国少有,尤其是景区主体建筑关圣殿高达33米,内塑15米高的关公塑像

曹丞相府景区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在原来曹操大营和办公的遗址上恢复重建的,是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

代表人物

名人

姜子牙

魏都区灌夫:(?-前131)西汉颍阴(今许昌)人,字仲孺。

灌孟:西汉颍阴(今许昌)人。原名张孟。

姜子牙:周朝宰相,助周武王灭商,河南许昌人。

徐庶: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彧: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荀攸:三国著名谋士,河南许昌人。

获得荣誉

2019年11月16日,魏都区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4]

2019年12月19日,魏都区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5]

2020年6月2日,魏都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1]

2021年1月18日,被授予“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

2021年9月,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名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