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尿泡(拉丁学名: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是茄科马尿泡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体生腺毛;根粗壮,肉质;茎高可达30厘米,叶生于茎下部者鳞片状,常埋于地下,生于茎顶端叶片密集,铲形、长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状倒卵形,顶端圆钝,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或微波状,总花梗腋生,有花;花萼筒状钟形,萼齿圆钝,生腺质缘毛;花冠檐部黄色,筒部紫色,筒状漏斗形,裂片卵形,花丝极短;花柱显著伸出于花冠,柱头膨大,紫色。蒴果球状,果萼椭圆状或卵状,近革质,网纹凸起,种子黑褐色,6-7月开花。[2]

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四川和西藏。多生于海拔3200-5000米的高山砂砾地及干旱草原。[2]

根含莨菪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药用,有镇痛、镇痉及消肿的功能。[2]

中文名

马尿泡

双子叶植物纲

拉丁学名

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

植物界

茄族

亚族

天仙子亚族

被子植物门

别名

唐古特马尿泡

亚纲

合瓣花亚纲

管状花目

茄科

马尿泡属

马尿泡

命名者及年代

Maxim.,1882

形态特征

马尿泡

多年生草本,全体生腺毛;根粗壮,肉质;根茎短缩,有多数休眠芽。茎高4-30厘米,常至少部分埋于地下。叶生于茎下部者鳞片状,常埋于地下,生于茎顶端者密集生,铲形、长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状倒卵形,通常连叶柄长10-15厘米,宽3-4厘米,顶端圆钝,基部渐狭,边缘全缘或微波状,有短缘毛,下上两面幼时有腺毛,后来渐脱落而近秃净。

总花梗腋生,长2-3毫米,有1-3朵花;花梗长约5毫米,被短腺毛。花萼筒状钟形,长约14毫米,径约5毫米,外面密生短腺毛,萼齿圆钝,生腺质缘毛;花冠檐部黄色,筒部紫色,筒状漏斗形,长约25毫米,外面生短腺毛,檐部5浅裂,裂片卵形,长约4-毫米;雄蕊插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柱显著伸出于花冠,柱头膨大,紫色。蒴果球状,直径1-2厘米,果萼椭圆状或卵状,长可达8-13厘米,近革质,网纹凸起,顶端平截,不闭合。种子黑褐色,长3毫米,宽约2.5毫米。花期6-7月。

马尿泡

生长环境

马尿泡多生于海拔3200-5000米的高山砂砾地及干旱草原。主要生长于中性的土壤环境中,土壤为壤土或灌丛草甸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具有耐寒特征,-10℃低温中能生长。马尿泡属半阴性偏中性植物。多处于枯草下或植物群落下部,生长相对蔽荫潮湿处,而第二年随着植株茎的增高,对光照的需求增加。对水分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苗期植物的抗旱性差,而第二年随着植株的生长,植物的抗旱性增加。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合作、夏河、碌曲、玛曲、卓尼、临潭)、四川和西藏。马尿泡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种子直播法,马尿泡的种子采收期为7-8月,及时采收,晒干后干燥贮藏。播种期为来年的4月中旬。播种前先施基肥整地,条播或撒播均可,行距15-20厘米,畦面宽100厘米,高10厘米,畦间作业道宽为30厘米,再进行条播。播种前施足底肥,底肥主要以农家肥、牛羊粪便等为主,羊粪要腐熟后使用。播种前种子应在25-30℃水中泡24小时,出苗率达90%。播种地提前翻土,晒干杂草,灌水,湿度适宜时均匀播撒种子,表土翻整25厘米左右即可。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约10天左右能够发芽,20天左右出苗。

栽培技术

苗期管理:马尿泡在苗期注意保持土壤湿润,要中耕除草,必要时进行表面喷水。苗子长出5厘米左右时,需灌一次足量的水,尤其在5-6月的天气炎热期多灌水,防止晒干幼苗。

移植采收:3月开始在温室内育苗,等到4月中旬天气好转,进行大田移植。8月果实成熟,采收地上部分,洗净,晾干水汽,揉搓后阴干,备用。两年后采药,亩产干药200千克左右。

病虫防治

6-7月是生长旺盛期,也是虫灾多发期。常常需要浇水或田间防鼠,不能用任何杀虫剂。为了防止老鼠、野兔及早獭等的侵害,要覆盖适当的带刺灌木样植物,严格禁止使用鼠药类。

主要价值

马尿泡辛、苦,寒。有小毒。可以解毒消肿,外用治无名肿毒,根药用,有镇痛、镇痉及消肿功效。主要含茛菪碱,其次有东莨菪碱。阿朴阿托品、山茛菪碱,托品醇等,根含生物碱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