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雅仙,原名戚爱英,女,1928年出生于上海,一级演员。[1]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祖籍浙江省余姚。

1941年进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师从陶素莲、叶琴芳,工花旦。1943年参加演出《人海飘航》《雨夜惊梦》《香妃》等剧。1947年出演《国破山河在》《风流王孙》《同病相怜》等剧。1954年与尹桂芳合演《屈原》获表演一等奖。1995年演唱《血手印》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

2003年1月27日凌晨逝世,享年75岁。

中文名

戚雅仙

原名

戚爱英

出生日期

1928-02

去世日期

2003-01-27

星座

水瓶座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出生地

余姚

职业

越剧演员

代表作品

苏三起解

人物生平

演艺经历

1928年2月出生于上海。童年对戏剧就产生了兴趣。[4]

越剧《琵琶记》戚雅仙饰赵五娘(1955年)

1941年进入上海陶叶剧团科班学戏,师从陶素莲、叶琴芳,工花旦。

1943年春参加演出《人海飘航》《雨夜惊梦》《香妃》等剧。在《明月重圆夜》中,袁雪芬演姐姐,戚雅仙演妹妹,徐天红演父亲,三人还合灌了一张唱片。

1944年满师出科后,先和余彩琴、玉牡丹等合作,后进尹桂芳、竺水招的芳华剧团,任二肩花旦,舞台演出逐渐居多。参加演出剧目有《沙漠王子》《大地回春》《秋海棠》《浪荡子》等三十余出,正旦,花旦,武旦,彩旦均有应工,从而在艺术上得到进一步锻炼,戏路逐步拓宽。

1947年参加玉兰剧团,参加《国破山河在》《风流王孙》《同病相怜》等剧演出,其中和徐玉兰合演《香笺泪》一剧风靡越坛,始任头肩花旦,并迅速走红,成为当时旦角中的后起之秀,被誉为“悲旦”、因其唱腔基本宗法袁派,亦被称为“袁派小花旦”。

1948年与焦月娥组建“先声剧团”,一度受挫。同年参加竺水招为首的云华剧团,任头肩旦,演出《骊山烽火》《十字街头》等剧,直至上海解放。

1949年和竺水招合演《卖婆记》。

1950年和徐天红合演了越剧彩色电影《石榴红》。同年2月组建合作越剧团。在合作剧团期间主演过《龙凤花烛》《玉堂春》《血手印》《卓文君》《王老虎抢亲》《琵琶记》《白蛇传》《文姬归汉》及现代戏《红色医生》《祝福》等剧目。同年秋任合作越剧团团长。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袁派唱腔基础上不断加以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韵味醇厚、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唱腔。

1954年与尹桂芳合演《屈原》(饰婵娟一角)参加华东戏曲会演,获表演一等奖。

1955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越剧《红袄双抢》戚雅仙饰杨妙真(1963年)

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1960年和1980年参加第三、第四届全国文代会。

1980年任上海静安越剧团团长。主演了《玉蜻蜓》《教师曰记》等剧,并三次组团赴香港演出。

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市文联委员,

1985年上海戏剧家协会拍摄了《戚雅仙和戚派唱腔》电视艺术片。

1988年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主办了“戚雅仙流派艺术演唱研讨会”。

1989年退休,任静安越剧团名誉团长。

199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艺术》一书,对其艺术生涯作了全面总结。

1995年所演唱的《血手印》,获中国唱片总公司第三届“金唱片奖”。

不平凡的一生

戚雅仙原籍是浙江余姚,出生在上海,在上海一个名叫“陶叶剧团”的科班里学的戏。这个科班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培养了一批以“雅”字为艺名的女演员,戚雅仙就是其中的一个小花旦,那一年她才14岁。学员3年满师后,就在当时专演越剧的大来剧场登台。这个剧场的主要演员是袁雪芬,戚雅仙作为科班的尖子,经常为她配戏,还和袁雪芬一起灌了《明月重圆夜》的唱片。这是她录制的第一张唱片,那时刚满18岁。后来,戚雅仙离开了大来剧场,先在芳华越剧团和尹桂芳、竺水招同台,又参加玉兰剧团,和徐玉兰合作演出。她俩合演的一出《香笺泪》成了她的成名之作。旧社会受苦的妇女时常为自己的悲惨命运伤心,戚雅仙的唱腔如泣如诉,赢得了很多女性观众的同情之泪,使她在越剧观众中的影响逐渐扩大,成为当时越剧界杰出的后起之秀。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越剧事业的扶植和关怀,“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指引,兄弟剧种的营养滋润,加上她本人在艺术上的勤学苦练和革新创造,使她和以她为首的合作越剧团得到迅速的成长和发展。她演出了《龙凤花烛》《白蛇传》《玉堂春》等很多剧目,在表演和唱腔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新起的流派。“戚派”的表演和唱腔朴实、真挚、深沉,初听似乎平淡,却在单调中有韵味,在朴实中寓深情。特别是她的“慢清板”,长长的一大段,句句含情,丝丝入扣,在表现中国古代妇女善良温柔的性格和缠绵、悲愤等情绪方面特别感人肺腑,如玉堂春落难遇夫、王千金法场祭夫、赵五娘千里寻夫等,令观众回味无穷。1958年以后,戚雅仙又演了很多现代戏,如《女共产党员》《火凤凰》等,表演和唱腔又扩展到新的领域。

焕发青春

“四人帮”被粉碎之后,戚雅仙以满腔热情重新打开了被禁锢12年的歌喉。1979年,她和舞台老伙伴毕春芳再度携手合作,重建了静安越剧团,演出了她们的保留剧目《楼台会》《血手印》等,风采不减当年,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这一年,已53岁的她挑起了剧团团长的重担,正如戏剧故事里的穆桂英53岁挂帅再出征一样。1980年春天,她在给电台的信中高兴地说:“党和人民使我恢复了艺术的青春,得到了第二次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人民多演戏,演好戏!”戚雅仙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她不仅连演5部大戏,而且培养出了周雅琴、朱祝芬、金静等一批接班人,还先后3次率团赴香港演出,传播“戚派”艺术。1983年她57岁时,被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发挥余热

晚年的戚雅仙依然在为越剧事业发挥余热,举办了流派艺术演唱会,出版了《戚雅仙表演艺术》一书,参加“戏曲教唱”的节目,出席各种活动,为培养下一代尽心尽力。1995年,戚雅仙演唱的《血手印》获得中国金唱片奖,她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录制的唱片《梁祝》《琵琶记》《祝福》等也都被被转录成音带,她在八十年代演的一些戏都制成了VCD发行。这些年来,在电视台、电台的许多栏目中经常可以听到戚雅仙的演唱节目。随后几年静安越剧团的不景气和人才流失一直是戚雅仙的一块心病。她多次奔走呼吁,鼓励学生们坚守住越剧这块阵地。当金静从日本回沪后,她就不断地鼓励支持她重返舞台。傅幸文说,正因为此,不久前,母亲还和父亲及虹口越剧团团长韩婷婷一起策划了区级剧团演员的大汇演。这场演出起名为“情缘未了”,这正表达了以她为首的演员们的心愿。她躺在病床上还在辅导女儿、学生们排戏,并决定亲自登台演唱一曲《党旗飘飘永辉煌》。“妈妈说,这首曲子表达了她的感情,她希望大家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团结起来,振兴越剧。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2003年1月27日凌晨逝世,享年75岁。

剧照

艺术特色

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戚雅仙在袁派唱腔基础上不断加以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了韵味醇厚、缠绵委婉、朴素深沉的“戚派”唱腔。表演细腻动人,擅演善良、温柔、多情的女性。如《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中的苏三、《玉蜻蜓》中的志贞、《文姬归汉》中的蔡文姬等数十个动人的舞台形象,为发展和繁荣越剧艺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流派传人

戚派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周美姣、傅幸文、王杭娟、朱蔺、徐燕丽、王毓梅、戚继仙、余福英、徐洁明、王菲菲、钱丽文,邹红等。

活动年表

1944年5月11日,农历甲申年四月十九日: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举行

上海越剧联谊会假皇后大戏院,举办全沪越剧联合大会串,义演3天。有傅全香、范瑞娟的《送凤冠》;李艳芳、邢竹琴的《十八相送》;筱丹桂、贾灵凤的《人心》;尹桂芳、竺水招的《陈琳与寇珠》;姚水娟、王水花的《拾玉镯》;王杏花、竺素娥的《贩马记》;施银花、屠杏花的《化缘认妻》;余彩琴、张桂莲、陆锦花、戚雅仙、徐天红、吴小楼的《明末遗恨》。

1947年9月25日,农历丁亥年八月十一日:玉兰剧团成立

徐玉兰组建玉兰剧团,演出于上海龙门大戏院,首演剧目为徐进编剧、金风导演的《香笺泪》,搭档的旦角是戚雅仙。

1948年5月25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十七日:戚雅仙加盟云华剧团

戚雅仙加盟云华剧团任头肩旦,竺水招由旦角改演小生。两人合作的第一部戏为《凤泊鸾漂》。

1950年2月12日,农历己丑年十二月廿六日:合作越剧团成立

合作越剧团成立,团长徐天红、副团长戚雅仙。

1950年2月18日,农历庚寅年正月初二日:合作越剧团首演《儿女情仇》

合作越剧团在上海恩派亚大戏院首演《儿女情仇》,由徐天红、戚雅仙、赵雅麟主演。

1950年8月,农历庚寅年:越剧电影《石榴红》拍摄

由蓝流编剧、韩义导演,合作越剧团徐天红、戚雅仙、高剑琳等主演的越剧《石榴红》,被摄影师颜鹤鸣经营的中国电影实验工场摄制成彩色越剧艺术影片。

1950年9月,农历庚寅年:合作越剧团首演《龙凤花烛》

合作越剧团在上海恩派亚大戏院上演清装戏《龙凤花烛》,由红枫编剧、沈默导演,戚雅仙、高剑琳、陈金莲、筱水招等主演。

1950年10月1日,农历庚寅年八月二十日:越剧电影《石榴红》首映

彩色越剧艺术影片《石榴红》在上海首映,徐天红、戚雅仙、高剑琳等主演。

1957年4月,农历丁酉年:“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成立

为在嵊县建立“越剧之家”,成立了“越剧之家”上海市经济委员会,袁雪芬任常委会主任,尹桂芳、戚雅仙为副主任,王文娟、魏素云等10人为常委。集资采取义演形式。义演从4月上旬开始,至1959年2月为止,共筹义演款37202元63角。

1958年2月1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十三日:合作越剧团首演《王老虎抢亲》

合作越剧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了古装喜剧《王老虎抢亲》,由红枫编剧,李卓云导演,戚雅仙、毕春芳、陈金莲、潘笑笑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