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镇是广东省东莞市下辖镇,位于东莞市东部,地处广东省中南部。

桥头镇属亚热带气候,主要地层分布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罗纪砂页岩,境内有东江、谢岗水、赤山水、石马河等河流过境,景点有莲湖公园、天主教堂等,曾获“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国荷花名镇”等荣誉。

中文名

桥头镇

外文名

Qiaotou Town

面积

66.7 km²

民族

汉族

邮政区码

409104

车牌代码

渝H

下辖地区

7个行政村

电话区号

023

人口
政府驻地

马鹿村马鹿寺

所属地区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行政类别

气候情况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理位置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部

著名景点

莲湖公园、天主教堂

简介

全境多低山、中山和深丘,少平坝,周高中底,地貌呈“五马归槽”状;海拔在592—1102米之间, 95% 以上的面积在海拨775米以上。全镇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5.8摄氏度,7月份为全镇最热月,平均在28—32摄氏度; 无霜期长, 年达300天以上;雨水充沛,降雨集中在4—10月,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

全镇土壤以黄壤、黄棕壤、红壤、大土泥为主。林地以灌木林、乔木林为主,灌木多于乔木,森林覆盖率达72%。全镇多森林,多河流溪沟;林产品、水资源丰富。桥头是木材生产重地,适宜天麻、香菇、木耳、蕨苔、木浆籽、八角茴、山奈、黄连等山珍和香料的生长。

镇域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形成以辣椒、长毛兔为主导产业的种、养业。种植业有:辣椒、蚕桑、油菜、蘑芋、黄连等作物;养殖业有:长毛兔、生猪、肉牛、山羊、鸡、鸭、鱼等。

境内因藤子沟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形成了4.39平方公里的湖面,湖岸线达150余公里,库容量达1.93亿立方米,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桥头交通便捷,已经形成以藤子沟水库为中心的“一环六射”交通网络。到沪溶高速公路三河出口20公里、双览出口15公里、沙子出口15公里,到中益10公里,接石万公路9公里。

2010年镇党委政府将紧紧围绕“以加快发展镇域经济为主题,强力推进平安、畅通、森林、健康、宜居五大建设,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石柱龙河上游的绿色生态旅游强镇”的工作目标,密切配合县旅游局完成藤子沟水库生态旅游规划,积极培育和壮大库区生态养殖和湖泊观光休闲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全力打造“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历史文化为精髓,山水文化相伴,相映益彰”的渝东南湖泊旅游新高地。

内设机构

(一)党政办公室:

职能职责:

1.协助镇党委、政府抓好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的贯彻落实。

2.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做好调查研究,提出建议;提供服务,辅助决策。

3.负责镇党委、政府重要报告、文件的起草、修改、制发。

4.负责上级下发各种文件的收发、传阅、管理以及镇党委、政府各种文件资料打印、分发、传递、整理、立卷、归档工作。

5.办好信息,对本级和上级领导的批示进行督促查办。

6.管理用好印章,做好会议记录,搞好会议服务,接待好公务来客,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为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取道桥梁和纽带作用。

7.抓好党员培训和评议工作,健全和完善党组织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党员遵守党规党纪的自觉性。调查党员违纪案件,提出处理意见。经常向镇纪委和上级纪委汇报和反映本辖区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8.围绕镇工作的中心,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妇女组织;完善团的制度并积极开展活动;按照上级武装部门的安排布置,做好民兵的组织建设和武器装备管理工作。

9.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财政所:

职能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的财政税收方针、政策,严格遵守财政法规和财经制度。

2.编制镇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督促镇镇严格执行预算,编制财政决算。

3.负责组织协调镇财政收入,负责镇镇契税、耕地占用税的征收与管理。

4.负责镇财政支出管理,贯彻“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证镇工资、正常运转和社会公共支出需要,确保镇镇财政收支平衡。

5.负责涉农资金的发放管理。

6.负责镇政府预算单位会计核算及村级帐务代理工作,切实履行财政监督检查职能。

7.负责镇国有资产的购置、登记和处置管理,确保镇国有资产安全和保值、增值。

8.负责镇村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切实采取措施化解镇村债务和防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

9.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建制沿革

宋朝初期,就在东岸人在桥头境内聚居生息;南宋末年,有部分人从南雄珠玑巷迁此定居,其后还有小部分于元、明、清三代相继迁徙于此定居。

明朝以前建置

据陈伯陶主编的《东莞县志》记载:“明以前邑制,城内日坊,附城日厢,坊三而厢一,其在野则以乡统都,乡四而都十三(卷三,与地略、都坊)。”当时东莞县分文顺乡、归城乡、恩德乡、延福乡,桥头境内的乡村大部分属归城乡。

清朝期间建置

据陈伯陶《东莞县志》(与地略)载,清代东莞县城乡“分五属”,即分别为捕厅、戒厅、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五属管辖。今桥头境内乡村当时归京山司管辖,京山司机构设于茶山。

民国期间建置

民国成立后,东莞县取消了清朝的“五属分隶”,实行县辖区制。据有关档案资料记载,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间,东莞县辖6个区,区下设乡,乡下设保。当时桥头境内基本上属第三区,名丰乐乡(30保)。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间,国民党县政府将区乡建置作了调整,东莞县仍设6个区,桥头仍属第三区,当时人口有16123人。桥头辖村有:桥头墟、东桥市、巷头、土桥、李屋、李屋新围、邓屋、邓屋新围、杨公朗、朗厦、田溪头、路塘、冯屋、迳贝、迳贝新围、中和墟、岭头、神墩、塘头厦、石水口、岭厦、大洲、大洲新围、禾坑、禾坑新围、东岸、东岸墟、邵江头、江头、湴湖、陈屋边头、中心岗、山边、屋厦。

此外,今桥头境内的田头角当时则属常平乡。司马、九江水则属丰乐乡(今属常平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置

古村古色1949年10月17日,东莞全境解放。建国初,东莞县划分8个区,桥头属第七区。

1953年春,东莞县将原来的8个区划分15个区,桥头地区划为第九区。

1954年7月10日,区乡建制又变化,东莞县建立10个乡级镇,把茶山、寮步、大朗、常平、清溪、桥头、厚街、道滘、望联、东中等乡改为乡级镇。

1955年9月,第九区改称桥头区。

1957年12月,东莞县撤区设乡,成立37个大乡,桥头乡管辖桥头、谢岗。

1958年9月,东莞废大乡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将常平、横沥、桥头、东坑4个大乡合并成立常平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桥头从常平公社析出,成立桥头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东莞县人民公社制度撤消,桥头公社改为桥头区,各大队改为乡。

1985年,东莞撤县建市,东莞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11月,桥头区改称桥头镇,原区公所管辖的14个乡略作调整,变为16个管理区和1个居委会:东江、山和、岗头、屋厦、邵岗头、朗厦、李屋、邓屋、桥头、岭头、迳联、田新、石水口,大洲、禾坑、田头角、莲城居委会。

2000年,各管理区改称村。

行政区划

2013年,桥头镇辖6个社区11个村;分别为:莲城社区、桥头社区、迳联社区、田新社区、岭头社区、大洲社区等6个社区;东江村、山和村、屋厦村、岗头村、李屋村、邓屋村、朗厦村、邵岗头村、石水口村、禾坑村、田头角村等11个村;桥头镇人民政府驻莲城社区。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桥头镇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水网东缘,珠江三角洲地区。镇政府中心座标为北纬22°58´38´´,东经113°60´28´´;东连惠阳县,南与谢岗镇、樟木头镇为邻,西与常平镇接壤,西北与企石镇相接。西北距莞城45公里,东南距深圳68公里,东距惠州80公里。

气候特征

桥头属亚热带气候区,夏季多南风,夏秋季(7—10月)常有八级以上的台风侵袭;冬季盛行东风和北风。靠近东江沿岸,受季候风的影响,四季分明,最高温度36摄氏度,最低1—3摄氏度,平均气温22摄氏度。年日照时间在200天以上。无霜期350天,年降雨量在1800—2000毫米。

地质地貌

桥头主要地层分布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罗纪砂页岩。桥头镇地处东江南部泛洪区,石马河北部,东部是一望无际的潼湖埔;中、西有连绵起伏的山岭,形成丘陵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河流走向由南向北,与山脉走向相符。桥头镇的蒲瓜岭、松山岭、虎尾岭等山脉来自银瓶咀山,红布岭等山脉来自宝山。东西走向,高度74米。

水文特征

桥头新貌(3)桥头镇境内有东江、谢岗水、赤山水、石马河等4条河流过境。

东江

岭南第四大河流——珠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桥头农田灌溉和水路运输的主要河道。上游由东北的龙川等地经惠州向西绕惠阳永平村流经桥头东江村和邵岗头村,再流向企石、石排、石龙,后注入狮子洋。东江流经桥头水域面积0.64平方公里,是闻名国内外的东深供水工程源头。

谢岗水

源自惠阳县潼湖西南,穿大坳村,过谢岗村,西北经下村与赤山水汇合再分流。该河西经桥头的牛头窝、下埔、洲寮,与石马河汇合;东经桥头的大洲农场、普子湖、龙屈河,从东江村潼湖水闸注入东江。

赤山水

源自档耙山,东北流经赤山村,北流经下村注入谢岗水,分西北流向。西经桥头迳联村的缸瓦湖注入石马河,北绕迳联长圳、赤角注入石马河。

石马河

桥头“荷”文化(6)东江支流,清代叫九江水,发源于深圳市宝安区大脑壳山。经观澜墟、塘厦、石马墟、常平、旗岭,由南向北流入桥头的石水口、迳联、桥头、山边、李屋、朗厦、建塘,再注入东江。该河流域面积1249平方公里,主流全长88公里,流经本镇境内段长达9公里。两岸河谷高程8—15米左右,河中有鹅潭、崩江潭、黄泥潭、逆风潭等。在旗岭一段河道,20年一遇的泄洪量为2056立方米/秒,相应水位为13.10米,而枯水期流量为5立方米/秒。

土壤特征

桥头镇有赤红壤3182亩、砂岩赤红壤4213亩、混合岩赤红壤130亩。

人口

桥头镇民族以汉族为主,2000年7月,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桥头镇户籍人口为30615人,外来人口30597人。

2010年12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桥头镇户籍人口为35887人,外来人口130887人,常住人口166774人。

2014年,户籍人口3.7万人,外来人口12.84万人,总人口为16.54万人。

2019年,户籍人口45148人,常住人口16.77万人。

经济

综述

城市建设(8)

2008年,桥头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7亿元,比2007年增长14.1%;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7年增长2%;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4.18亿元,比2007年增长13.5%;各项税收收入5.7亿元,比2007年增长14.6%;外贸出口总额21.8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6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4.9亿元,比2007年增长19.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40元,比2007年增长7%。

2014年,桥头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6亿元,比2013年增长5.2%;工业总产值269.8亿元;出口总值30.4亿美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

2019年桥头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44700万元,地方财政总财力182172万元,各项税收总额271989万元,外贸出口总额2345437万元。

第一产业

劳作的人们2000年,农业总产值1.87亿元。2002年,农村集体净资产9.7亿元,比2001年增长12.8%;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16亿元,比2001年增长8%,纯收入达到1.4亿元。

2009年,桥头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057万元。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9809.85万元。

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873万元。

第二产业

桥头工业园(7)

2011年,桥头镇加快园区建设,推动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开发建设了以承载电子信息、彩印包装、汽车零配件为重点的桥新工业园;承载五金塑胶、制衣家具为重点的桥东工业园;承载观光、休闲、效益农业为重点的桥头现代农业示范园等3个园区。东坑镇共有欧美、韩国、日本及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外资企业,1000多家民营企业和9000多户个体工商户投资兴业;东坑镇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市民营科技企业50家,自主品牌企业60家,上市后备企业2家,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5.2%。

2014年,桥头镇工业总产值达269.8亿元。

第三产业

桥头商业旺地(3)2004年,桥头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外贸出口总额6.3亿美元。

2014年,桥头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2亿元,增长6.9%;各项税收收入14.4亿元,增长15.5%;镇级财政收入6.7亿元,增长9.4%。2014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32496万元,增长4.5%,各项贷款余额为574688万元,增长8.8%。

2019年,桥头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2280万元。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桥头夜色(5)桥头镇中心区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东坑镇拥有110千伏变电站2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2万立方米。体育中心、公园、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网络覆盖东坑镇。境内有完善的电信网、互联网等,普及开通了有线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和邮政快递等业务,有东莞市东部工业园的带动和辐射,桥头镇已成为东莞市内一个“宜工、宜商、宜居”的宝地,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

教育事业

桥头镇中心小学2014年,桥头镇已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同步发展的格局,桥头镇现有学校8所,分别是:桥头中学、桥头镇中心小学、桥头镇第一小学、桥头镇第二小学、桥头镇第三小学、桥头镇第四小学、桥头镇第五小学、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

文化事业

月下凤凰亭2002年,桥头出版了10多本专著,并有了7名省、市作家,成立了文学会、书画协会、音乐曲艺协会。

2011年,建成镇村文化活动中心17个,图书馆(室)19个,文化广场、公园21个,农家书屋15所。2011年,桥头镇成功举办第八届桥头荷花节,创新开展荷花展示、文化竞技、才艺演出、商贸展销等一系列以荷为主题的活动;成功举办2011荷香美食嘉年华、“荷花仙子”全国选拔赛和第三届东莞荷花文学奖等活动,打响了桥头荷文化品牌。桥头成功创建“全国群众音乐创作基地”和“东莞小小说创作基地”,桥头镇《荷娃晓荷》动漫作品荣获2011第三届中国年度十大动画衍生产品制造奖。

医疗卫生

桥头人民医院2014年,桥头有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间,社区卫生服务站6间,民营门诊部5门,村卫生所27间,村卫生站12间,医务室3间。桥头建立了东坑镇卫生防疫网,对新生儿和儿童乙肝预防注射,对结核病及流行病进行全面管治,收到良好防治效果。天花、疟疾、鼠疫等传染病已彻底消灭。产妇死亡率降到万分之一点一,婴儿死亡率在千分之五点三以下。

2014年末,东坑镇共有卫生工作人员972名,卫生技术人员861名,医生299名,乡村医生37名,乡村卫生员3名。

体育事业

1990年,桥头镇建成了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的体育中心,规模之宏大,设备之齐全,为全国乡镇之最,从而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发展。镇体委充分利用体育中心良好的场地和设施,办起了业余体校,从外地招聘了优秀的游泳、田径、足球、射击教练,大力培养体育人才。

交通运输

桥头镇位于东莞市东部,东江中下游,毗邻博罗县,境内东有石马河,西有旗岭水,中有东深路,水陆交通便利。西北距莞城45公里,东南距深圳68公里,东距惠州80公里;位于穗港经济走廊之间。东北部有广惠高速公路与广州、惠州相连,西南部有常虎高速公路与莞深高速公路、广深高速、京珠南高速等三条高速公路相接,境内又有东部快速路、东深快速干线分别与东莞市区和深圳市区贯通,距京九铁路、广九铁路、广梅汕铁路等三条铁路的交汇点(常平)仅有10公里,在约一个小时车程内有五个国际国内大型机场(香港、广州、深圳、珠海、澳门)和多个大型港口(葵涌、盐田、黄埔、虎门),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公路

东深路(博罗—桥头—深圳):随着东深路建设,改线从中心组团和西部组团之间通过,避免过境车辆穿行镇中心区。该道路双行6车道,红线宽60米。桥东大道(桥头—惠阳):提高桥东大道的道路等级,拓宽至40米。 桥常公路(桥头—常平):提高桥常公路的道路等级,拓宽至40米。 环城路:环绕东莞市东部工业园,是联系常平、横沥、企石和桥头四镇的主要通道之一,双向6车道,红线宽60米,并在与东深路交叉处设置立交。

快速 东部快速路是连接东莞市域东西部和东莞城区的一条快速路,与主干道桥龙路相接,并在与东深路交叉处设置立交。规划在东部组团北侧预留一条快速路—桥博快速路,东接博深高速公路,西连东深路,双向6车道,红线宽60米。

桥头镇规划图内部交通 以现有的城镇道路系统为基础,形成以“一环、四横、五纵”为主干道骨架的方格网格局。

一环:由东深路和环城路共同构成,为镇区主要交通性主干道。

四横: 桥常公路—桥光大道—宏业大道—文德路—光明路:为镇区生活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40米。 桥龙路——桥东大道:往西延伸与东部快线相接,为镇区主要交通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40米。 纬四路:东接中兴路,为镇区综合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40米。 北城路:东接环城路,西连东江大道,为镇区综合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40米。

五纵: 中兴路:是联接中心组团和西部组团(东部工业园)的综合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40米。 东江大道—三环路—宏达路:为镇区综合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40米。 李朗路—工业大道北—工业大道南:为镇区综合性主干道,分别与东深路和环城路相接,规划红线宽40米。 经三路:为西部组团(东部工业园)综合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40米。 经四路:为西部组团(东部工业园)主要交通性主干道,规划红线宽60米。

桥头镇

历史文化

本地方言

桥头镇的本地方言为粤语

风景名胜

桥头镇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宋屋洲和中西文化合璧的古村落,位于镇中心区占地20多公顷的莲湖公园有“一湖美景,十里荷香”之誉。

莲湖公园

莲湖公园(5)莲湖公园位于桥头镇,包括松山塔和莲湖风景区,于2000年3月动工。2001年1月18日正式开放。莲湖公园的建筑风格,吸取苏州与杭州等地园林的精髓。由古典牌楼、600多级登山石梯、半山亭、山腰曲径、书画长廊和七层观光塔楼等构成。大门牌楼两边是汉白玉浮雕“八骏图”和“九龙壁”。书画长廊沿山脊而建,花鸟画、山水画、风俗画、古代人物画等。

松山塔楼耸立在海拔60米高的松山,呈八角形,楼高38.8米。塔底周围的扶栏由汉白玉浮雕花纹图案。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于桥头镇迳联村罗屋东面,1889年由法国人建立。建筑呈正方形,地基达2米多高,是迳联村地基最高的建筑物。教堂共二层,左右各置木制楼梯,楼层由木板铺设;内部布局为四房一厅,其中大厅是天主教徒们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整个建筑在外观上呈传统的哥特式风格,具有宗教气派。

福音堂

福音堂福音堂(基督教堂)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9年),德国理宣崇牧师在桥头迳背新围村建立福音堂,占地面积667平方米,楼高三层,建筑呈凹字型;东侧楼房三层半,底层是地下室;周围走廊贯通,东北侧是长廊式楼房,并排6间,两层,有写字楼、接待室和厨房;西北面是礼堂和办公室。办公室分招待室、藏经室,入门左边是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