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4年,2006年5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通过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审核公告为省级开发区,核准规划面积760公顷。

2013年3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开发区,张掖工业园区正式跻身国家级开发区行列,成为本省继兰州、金昌、天水、酒泉之后的第5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截至2020年11月1日,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为1321人。[2]

中文名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

邮政区码

734000

地理位置

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

面积

7327公顷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936

车牌代码

甘G

别名

甘肃张掖工业园区(前身)

机场

张掖军民合用机场

火车站

张掖站

所属地区

中国西北,甘肃省

行政类别

开发区

批准时间

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级开发区

建造时期

1994年

常住人口

1321人(2020年常住人口)

历史沿革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创立于1994年的甘肃张掖工业园区,位于市区、312国道通向张掖火车站的黄金地段,南接张掖市区,北靠兰新铁路,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园区规划区面积23.5平方公里。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已达7.9平方公里。园区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批准命名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和“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被甘肃省人民政府表彰命名为“全省十强示范区”。

创建于1994年,先后被确定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被省政府表彰为招商引资先进园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管辖规划面积已达7327公顷,建成区2164公顷,主要经济指标位列甘肃省30个省级开发区首位,综合经济实力达到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等水平,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有色冶金新材料、生物制药化工、新能源及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2012年,园区拥有企业46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户,就业人数3.04万人;完成生产总值73.01亿元,同比增长22.6%,完成工业增加值40.6亿元,同比增长18.4%,实现税金3.93亿元,同比增长19.8%。[1]

近年来,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打造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以固本强基、提速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线,统筹规划建设生态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冶金建材产业园“一区三园”,并向“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拓展,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强化服务功能,优化经济结构,取得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最为突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发展速度和综合效益最为显著的工作成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3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函[2013]46号复函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商务部,批准甘肃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张掖工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张掖经济建设的又一重大突破,更是张掖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开放、提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国务院办公厅在复函中要求,升级后的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按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重、利用外资与境内资金并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并重的要求,致力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致力于增强体制机制活力,向产业为主导的多功能综合性区域转变,充分发挥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人口数据

2021年7月8日,甘州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为1321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