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库 > 七夕要到了,你知道七夕的来历吗?

七夕要到了,你知道七夕的来历吗?

七夕要到了,你知道七夕的来历吗?

15人浏览
尚可名片网
相关栏目:问答库
更新于 2023-04-01 16:28:32
共有18 条回答
倚剑观书
回答于 2019-08-07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关于七夕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东》有云:“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这时候的七夕,仅仅是作为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直到汉代,才有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说的是天仙织女化作凡人,与牛郎相爱相知,后来被天庭拆散,这份爱感动了喜鹊,自愿化作鹊桥,成就牛郎和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由于这一天是农历的七月七日,这便成了中国无数青年男女,爱情的节日。流传至今!

石小壹
回答于 2019-08-06

每年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心灵手巧。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都会成群结队的游玩,互相比一比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并祈求永远心灵手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到了近代,才会演变成情人节。


笑着笑着就哭了
回答于 2019-08-06

七夕的由来大家都知道,跟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有关,具体的内容,我搜了一下权威解释。

七夕节的由来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月半小兜
回答于 2019-08-07

谢邀。

七夕节。每年 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这个节日源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传说。

相传天上有一仙女,唤为织女私自下凡,并与凡人牛郎产生感情相爱了,并且在人间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仙女与凡人相爱这在天庭是万万不允许的,王母娘娘知晓此事后勃然大怒,硬是活生生将二人拆散,将仙女带回天庭。并且用金簪在天上划出一条宽阔的银河阻止二人相见。他们两的爱情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无数的喜鹊用身体达成一座鹊桥,让二人于桥上互诉衷肠。王母见此也就允许两人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于鹊桥相会。

于是,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便传了下来。七月初七这一天也就成了七夕情人节!表达人们对美好爱情故事的向往!!今年刚好是七夕节,祝福天下所有的朋友,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样的一个特别的日子,你准备对你喜欢的那个TA说些什么呢?

yzc6春花烂漫
回答于 2019-08-07

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由于织女爱上了勤劳的牛郎,不顾天庭神威,下凡与牛郎结为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后生下一双儿女,王母娘娘大怒,着天兵天将提回了织女,并用银簪划出一道天河,令夫妻二人不得相見。只能在每年七月初七隔河相望。天上喜鹊見二人可怜,便在银河搭成鹊桥,才使二人团圆。

田先森68
回答于 2019-08-07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不喜勿喷

穿越西风带
回答于 2019-08-07

七夕前后调一下,上面加一横。

是飛天猪啊
回答于 2019-08-06

哈哈,记得小时候妈妈是这样告诉我们七夕的由来的。

织女是天上的神仙,一天她到凡间游玩和一个家里穷的放牛娃看对眼啦!然后呢,织女就和牛郎在一起或者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啦!因为神仙是不能和凡人生活的,她们门不当户不对的,所以王母娘娘就把织女带回天上拆散他们夫妻了,牛郎肯定舍不得仙女老婆啦,就挑起一对儿女去追老婆,结果显而易见啊,凡人怎么能追的上神仙,所以他们还是分开了。可女人还是心软的,王母娘娘见他们可怜就决定给他们一个一年团聚一次的机会啊,于是就在每年的七月七日让喜鹊搭座桥给牛郎和织女一个一家人团聚机会。

是不是特别想我们生活中…………大家自行脑补,我就不说出来了

白鸢的天空
回答于 2019-08-17

传说七夕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因为有一条“爱情”的主线,善良的人们就把鹊桥相会的夜晚定为“情人节”,也是合情合理的。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呢!

历史天下
回答于 2019-08-07

起源于天象。具体大家可以看下我今天刚发出的文章:回到古代过七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里面关于七夕的来龙去脉,各种都可以说是最详细全面的,谢谢。

小炜聊车
回答于 2019-08-06

牛郎织女相会日期,最早是东汉桂阳郡临武县乌里人成武丁提出的。

南朝志怪小说集《续齐偕记》中记:“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牛郎织女的传说以及七夕文化在郴州各县区都有传承。

一,档案记载。

南北朝吴均《续齐谐记》

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

五代杜光庭《仙传拾遗》

北宋李日方《太平御览》

南宋陈葆春《三洞群仙录》

元代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明《万历郴州志》

清《康熙字典》

清《郴州总志》

清《桂阳直隶州志》

例如清《临武县志》所记“光和二年七月初七,武丁召家人:‘昔日老人约牵牛去织女处,我当还宫。’说罢目瞑,满室异香。”

清 王闿运 编纂《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时,指出七夕灵会,始自临武,传于天下数千矣。至今岭南甚重其节,以百谷作诸巧器,费至百金,工累数月。

清《宜章县志》宿莽山仙鹤庵

旧雨天涯只隔河,牛女今夜恨谁多?

民国《闹洞房诗歌集》

闹房花烛在今宵,牛郎织女会鹊桥;

鼓瑟鼓琴真好合,如宾如友赋桃夭。

二,讲诉

郴州苏仙区五里牌、太平乡、栖凤渡,北湖区市郊乡、万华岩、华塘镇,宜章县、桂阳县、永兴县、资兴市、汝城县、安仁县、嘉禾县、桂东县的讲述,基本一致。

临武县的两种讲诉作为代表,收录进《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郴州地区分卷》,一种是瑶族人的讲述,一种是汉族人的讲述,角度、内容各有不同,意思基本一样。

三,民俗仪式

临武县“七月乞香”的习俗

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年青女子们相约摆出香案,烧香以庆织女与牛郎相会,同时在心中乞求自己的爱情顺利美好。在清朝整个桂阳州都是如此。

《同治桂阳直隶州志》描述: “至期,女子盛饰,门闼洞开,通夜望拜,以修福祥,岂以地近仙居,传之有本乎?”

桂东县“渡月光姐”的习俗

即“七七”织女在天上与牛郎鹊桥相会后,人们就在中秋月圆夜将她请下人间,据说这样会带来爱情,婚姻、收成、运气等等。渡请仪式为找一僻静处,扎一个稻草人,系上红布条,燃香枝蜡烛,敬柚子、月饼,主持者念叨“月光姐、月光娘,请你下来聊一场”,请月亮姐即七仙女下凡。有求者问月光姐、七仙女“下来了吗?”若“还没下来”,稻草人会摇头;若“下来了”,稻草人就点头。旁人祈愿、乞求,稻草人会给以答复,成不成可不可,有声音和动作表示(表面不可思议,实则由主持者控制)。活动完毕,将稻草人焚烧,意味者“送七仙女返天宫”。

嘉禾县七月初七婚嫁与坐歌堂习俗

嘉禾县民间过去多把7月7日这一天作为婚嫁定期,到办喜事这天则以坐歌堂的形式欢聚,女子们所唱伴嫁哭嫁歌中均有“牛郎织女”

四,诗词

公元1096年,北宋著名文学家、词人秦少游贬 “郴州桂阳郡”,耳闻了牛郎织女故事在郴州的流传,联系了自身的情感遭遇,酝酿出一首描写牛郎织女讴歌爱情的千古佳作

《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还有宋代郴州知军阮阅名著《郴江百咏》

郴江百咏并序·迷桥

林花岸柳草芊芊,山下长桥跨碧川。

往事茫茫无问处,不知迷俗是迷仙。

郴江百咏并序·成仙观

仙去寥寥几百春,隐大依旧在湖濒。

枝头禽语人难会,石上骡踪事已陈。

明代两广总督、户部兵部尚书、临武人刘尧诲留诗

云岑当地驻游仙,仙子还宫不记年

明监察御史 陈经

神仙归去几何年,山下琳宫故俨然

五,地名

据不完全统计

郴州市北湖区的“七姊妹石”即“七仙女石”,骡仙铺。

临武县成仙观、骡穴观(骡仙庵)还有临武古八境的仙境春游。

苏仙区许家洞镇天飞山,整座丹霞石山单独耸立于郴江边,传说是天上飞来的,故名天飞山。山后连着的天生大石桥,就被老百姓传为织女从天上飞下来与牛郎在人间相见之处。

嘉禾县古八景之一的“仙桥耸秀”(天生石桥,诗云“月明河汉凌乌鹊”)

永兴县的“仙水桥”(天生石桥,诗云“石上环连仙有意”、“生成不等鹊来填”)。

尤其以桂东县地名最多

桂东县以“牛、女”为地名则自成系列。

如以牛为名的,有“牛栏前”,谐名“牛郎牵”或“牛难前”、“牛紫童”、“牛家坪”、“牛字坪”、“牛氏坪”(牛屎坪)、“牛角岭”、“牛颈岗”、“牛江里”等多处;

以织机为名的,有“丫髻山”和“锦机山”,诗云“杼轴谁家女,孤峰挂七襄”,“如向天孙乞巧归”、“遍授人间九月衣”;

以布为名的,“龙溪漂布”,即龙溪瀑布,传为织女在那漂洗织好的布。

以鹊桥为名的,名声最著,是古八景之一的“仙桥天乐”,又叫“仙女桥”、“仙缘桥”。属天生石梁桥,长28米宽2米左右,如长虹飞架两山间。当地传说此桥本走天河之上,被牛郎织女所感动,降落人间以方便两个有情人相会。因此引出许多佳句“想通银汉浑无路”、“地迥不烦支鸟鹊架”、“桥疑乌鹊成,路向广寒迩”、“天远漫疑乌鹊渚”、“不知鸟鹊几时填……来往应知上界仙”、“洞庭丝竹楚王台,别有仙桥异境开。”它所在地,还因此得名“桥头乡”。

桂东齐云山高2061米,自古有“齐云山(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民谣。因此老百姓就讲:牛郎用竹篓子挑着两个崽女从仙桥上到齐云山顶,只要踮起脚,织女从云上伸下手来,就可以把他们接上去;要不就是织女从天上跨一脚,就下这三尺三落到山顶,再下到仙桥来跟牛郎和崽女相会。

石小壹
回答于 2019-08-06

每年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乞巧节,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心灵手巧。这一天,未出嫁的少女都会成群结队的游玩,互相比一比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手工艺品,并祈求永远心灵手巧。

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节起源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民间的少女们希望能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乞巧”,到了近代,才会演变成情人节。

醉观察
回答于 2019-08-11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受到青年男女的追捧。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收录于文献《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远先生爱美食
回答于 2021-08-14

七夕节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和妇女穿针乞巧的习俗,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胡杨林也姓杨
回答于 2019-08-08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指路为狐
回答于 2022-06-07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个聪明又勤劳的小男孩,跟着哥哥嫂子一起生活。可是嫂嫂对他很不好,总是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让他上山放牛。时间久了,人们都叫他牛郎了,他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和老牛一起睡在破茅屋里,日子过得很苦。

有一天牛郎赶着老牛来到了一片陌生的森林走啊走,牛郎就看见了一条河,牛郎觉得累了,就决定在岸边休息一下。突然一群踩着云的仙女来到河边,他们说说笑笑,一落到地上。便将五彩的衣裳脱下,放在河边,浸入水里玩耍起来。这里边最小的那个仙女长得漂亮极了。这时候那头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了。

她是织女。只要你拿走他的衣服,他就会做你的妻子。他真的很想娶织女做妻子,于是便听了老黄牛的话,拿走了织女的衣服。

美丽的仙女们洗完澡以后,一个接一个的从河里出来穿衣服。这时候只有织女怎么找都找不到自己的衣服,她急得嘤嘤哭了起来。

这时候牛郎拿着织女的衣服走了出来。我很喜欢你,请你做我的妻子吧。善良的织女,看着忠厚老实的牛郎,害羞的点了点头,就这样,牛郎和织女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几年以后,织女为牛郎生下了一对龙凤胎,牛郎幸福极了。可就在这时,王母娘娘知道了织女嫁给凡人的事情,他非常生气,决心要狠狠的惩罚牛郎和织女。

七月初七这天,天兵天将们奉命来抓织女。我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请放过我吧。两个孩子哇哇大哭,十分可怜。可织女还是被狠心的天兵天将们带走了。

牛郎回到家里,他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这时老黄牛又说话了,织女是被王母娘娘抓走了。他还让牛郎用他的皮做箩筐,担着孩子去追织女,牛郎只好含泪听从了他。

就这样,牛郎用箩筐担着两个孩子一路追赶,眼看就要追上时,却被王母发现了。王母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中一滑,突然就出现了一条宽宽的天河,挡住了牛郎伤心的织女和牛郎就在河的两边一边哭,一边呼喊着对方的名字。

两个孩子也在箩筐里哇哇大哭。啊,我要妈。这哭声感动了一大群喜鹊,他们争先恐后地飞来,架起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踩着鹊桥,终于相会了。

王母娘娘没办法,只好同意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可以在鹊桥上相见。

为了纪念牛郎和织女伟大的爱情,每到七月初七,人们都会把水果和糕点摆上桌子。庆祝牛郎和织女一年一次的相会。渐渐的,这种习俗就变成了七夕节。

回答于 2019-08-07

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产生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这个故事原型不但在中国的汉族地区流传,在少数民族地区衍生出许多传说版本。而且,在牛郎织女传说诞生之初,它就凭借中华文明的强势,极大的影响我国的邻居的文化

最早,它们只是先民们用肉眼观察到的两颗星。《诗经》中写过它们,但并没有赋予它们人格化。汉代以后,关于牛女两星的文字记载不少。这时已经明显将它们人格化。比如,这首著名的东汉文人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一个被天河阻隔而不得长期厮守的凄美爱情故事蕴含诗中。这说明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已经形成,才会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被频繁使用。

回答于 2019-08-07

七夕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被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相传牛郎和织女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会在天桥上相见,诉说衷肠。据老人们说不会说话的孩子如果在这一天坐在葡萄架下,就会听到他们的对话。这是人们对于古典爱情的美好向往。

其实,七夕节,最初源自于汉代,原名为乞巧节。关于七巧节最早的记录是源自于东好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

其实“七夕”在那个人们对自然恐惧大于了的年代里代表着人们对于大自然天地万物的崇拜。在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天上的星辰有一种特别的崇拜之情,他们将东西南北各有七颗星所代表的方位之星合称之二十八宿,其中的北斗七星最为闪亮可以给人们在夜间辨别方位。人们将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星称之为“魁首”。在后世,人们将其与状元联系在一起,读书人把七夕节称之为“魁星节”,在这一天读书人都将书拿出来,以盼自己早起成为状元。

同时,七在古代有些很重要的意义,七也代表着它的谐音“期”,代表着古人对于时间的崇拜。在古代人们计算时间之时,总是以“七七为”终。

在后世,人们源于对于七夕节的重视,将其赋予了牛郎织女浪漫的传说,在这一天的晚上坐在葡萄架下听那美女的故事。

登录后才能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