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无危陆生动物肉食性简介草原斑猫(学名:Felissilvestrisshawiana):又叫野猫、沙漠斑猫、土狸子等。是野猫的中国亚种。体形比家猫大,体长为50-70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几乎正好是体长的一半,体重约为8千克,看上去显得比较粗壮。目光狡黠,性情暴躁,各色毛皮上有斑点.

喜好在草原或绿洲穿行觅食。单独在夜间或晨昏活动,白天隐匿于树穴或灌丛中。主要吃小型啮齿动物、鸟类、蜥蜴和蛙等,也食鱼类和昆虫等。行动敏捷,善于攀爬,潜行隐蔽接近猎物,突然捕食。领域性也很明显,通常每个个体大约占据0.5平方公里的领地,但当领地内食物不足或者寻找配偶时,也常到领地以外游荡。分布于中国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

中文名

草原斑猫

别名

野猫

外文名

Shaw's Cat

保护级别

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体征

身体的背部呈淡沙黄色至浅黄灰色,背部和身体侧面的毛色逐渐转为浅淡色,腹面则为淡黄灰色

猫科动物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猫属

野猫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中国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四川、新疆、西藏

亚纲

兽亚纲

亚科

猫亚科

亚种

草原斑猫亚种

性情

暴躁

命名者及年代

Blanford, 1876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动物界

拉丁学名

Felis silvestris shawiana

食肉目

形态特征

草原斑猫

草原斑猫体形比家猫大,体长为50—70厘米,尾长为25—35厘米,几乎正好是体长的一半,体重约为8千克,看上去显得比较粗壮。身体的背部呈淡沙黄色至浅黄灰色,背部和身体侧面的毛色逐渐转为浅淡色,腹面则为淡黄灰色。全身都具有许多形状不规则的棕黑色斑块或横纹,耳尖略有棕黑色簇毛。尾巴上面有5-6条棕黑色横纹,尾巴的下面为白色。喉部和腹面经常呈浅白到淡灰色。前额有4条十分显著的黑带,与浅底色形成鲜明对比;眼和鼻吻部通常突出有白色到淡灰色斑。耳边缘有白色或浅色毛;耳内侧毛呈淡黄白色。耳后毛色从与底色相似到暗褐色。尾尖黑色,尾上有一些黑色横环纹。尾长超过头体长的50%。有4对乳头。

在中国西北部的草地和干旱地区,野猫是在野外唯一与家猫相似的物种。它很容易与兔狲区分,兔狲矮胖,且耳位较低;或与荒漠猫区分,荒漠猫体型相当大,有红的耳簇毛。野猫的头骨很难与家猫和野化的家猫区分。它们有一个短的吻突,上腭长宽相近。在猫属(Felis)中,只有家猫和野猫具有颧骨的水平扩展区。野猫与家猫区别特征:1)上颌的吻凹缺失(家猫有);2)P4上前尖的高度(野猫的小);3)短的吻突(家猫的长)。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草原斑猫豹猫
外观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猫科动物猫科
食肉目食肉目

栖息环境

草原斑猫栖息在有由柽柳、拐枣、麻黄、甘草、野麻等组成的灌木和半灌木荒漠,由芦苇和拂子茅等组成的芦苇草甸和林间生长有柽柳灌丛的胡杨林,以及草原、沼泽地和海拔1000米以下的盆地或低地山区森林地带,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一般不进入冬季严寒和积雪覆盖地区,活动偏向于比较干旱地带。

生活习性

单独在夜间或晨昏活动,白天隐匿于树穴或灌丛中。主要吃小型啮齿动物、鸟类、蜥蜴和蛙等,也食鱼类和昆虫等。行动敏捷,善于攀爬,潜行隐蔽接近猎物,突然捕食。领域性也很明显,通常每个个体大约占据0.5平方公里的领地,但当领地内食物不足或者寻找配偶时,也常到领地以外游荡。

野猫的活动规律与塔里木兔(Lepusyarkandensis)一致。野猫会进入农业区袭击家禽。小型哺乳动物占了食物组成的60-70%,包括黄鼠(Spermophilus)、沙鼠(Meriones)和跳鼠(Allactaga)是最常见的猎物。鸟类次之(占11-30%),其中雀形目鸟类(特别是沙雀属Rhodopechys、灌丛莺属Scotocerca和斑鸠属Streptopelia)最多。爬行类和昆虫也是常见的食物(占15-25%)。它们主要是夜行性的,但有时也在白天活动。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甘肃、内蒙古西部、青海、四川、新疆、西藏。

生长繁殖

繁殖期大约在1-3月,雌兽发情持续2-8天,此时会有很多雄兽围绕在发情雌兽的周围,发出刺耳的噪音,并经常进行激烈的争斗。通常每年产一窝,每窝产2-3仔,雌兽的怀孕期为60余天。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40克,10天后睁眼,4-5周龄开始出洞活动,3个月后开始与雌兽一起觅食,大约5月龄时离开雌兽独立生活,1周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为15年以上。

亚种分化

草原斑猫是野猫的亚种之一。

下级分类

草原斑猫在自然界中呈现低密度广泛分布,捕食啮齿动物,对抑制鼠害的猖獗有较大的作用。过去考察中,仅从中国新疆、甘肃和宁夏等省区的收购部门获得一些皮张,在野外却未见过活体,足见种群数量稀少,现存数量尚难估计。据高行宜(NowellandJackson,1992)报道,估计中国的西北地区种群数量可能超过10000只,估计密度为10只/100km2(Catspecialistgroup,1992)。

据高行宜(NowellandJackson,1992)报道,80年代新疆每年的草原斑猫毛皮的收购量为1500张(CatSpecialistGroup,1992)。但是这种贸易威胁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而减少。

保护现状

中国政府于1988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该物种划作II级重点保护动物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