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村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西南部,距县城57公里,南与广东连平县接壤,是龙南县边远山区乡镇。全镇国土面积14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居委会,有166个村小组,总户数9984户,人口5.1万,耕地面积14772亩,山地面积21.9万亩。其中以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杨村镇旅游景点有中央电视台报道过的客家围屋燕翼围,蒋经国题字为“江南第一树”的千年古榕树,据今有500年历史的太平桥等。

杨村镇为客家镇,是中国客家文明经典的体现地,客家习俗经过千年保存至今,在服饰方面,具有客家特色,清一色的蓝布黑裤,头带由客家人自己制作的万字图案刺锈的头巾。今年6月2日端午节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的端午特别节目——赣州客家人别样的龙舟赛,就是在在此地制作的。

中文名

龙南县杨村镇

车牌代码

赣B

面积

162.41平方千米(2018年)

人口

49608人(2017年)

方言

客家语-宁龙片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电话区号

0797

政府驻地

杨村高速入口旁

邮政区码

341000

著名景点

太平桥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龙南市

行政区划代码

360783102

地理位置

龙南市西南部

下辖地区

建制沿革

龙南杨村

杨村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西南部,距县城50公里,南与广东连平县接壤,是龙南县南部中心镇。全镇国土面积14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5.6万人,耕地面积14772亩,山地面积21.9万亩。其中以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尤为丰富。

在巍巍九连山麓,清清太平江河畔,坐落着一个历史悠久,环境清幽,人文底蕴深厚,富有客家风情的古镇。它是赣粤边际一颗崛起中的璀璨的经济明珠,是赣粤边际第一镇。

杨村镇人文气息浓厚,民风淳朴,物产富庶,明正统五年杨氏之祖杨春秀从龙川瑶溪石圳(今广东和平县地)迁入龙南太平建村,故名杨村,明清朝时属太平堡。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有风格个异的客家围屋引人入胜,令人称奇,有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大雄伟,气势恢宏的燕翼围,及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的外圆内方,古朴幽深的乌石围。另外,建筑奇特,古朴庄重的太平桥也是探古寻幽的极好景致。地方民产杨村乌粉,太平水酒等更是远近闻名,脍炙人口,深受市场欢迎。

据史料载,杨村人的始祖绝大多数是在宋元代陆续从闽、粤、赣三省各地迁入。历经数百年后的今天,杨村人既具有三省的共性,又有区别之处。

行政区划

杨村镇南与广东连平县,和平县接壤,加之2009年开工建设的大广高速公路龙南到杨村段设立出口处的契机,以及拥有高大雄伟、气势磅礴的燕翼围和外圆内方、古朴幽深的乌石围、古朴庄重的太平桥等优势,将杨村镇打造成为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成为撬动龙南中心城市的又一有利支点,力争迈入全省示范镇建设行列。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将中心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中心镇规划建设管理,明确中心镇职能,加快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提升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能力,高标准、高起点重点建设一批经济繁荣、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中心镇,提高中心镇在产业、人口方面的聚集功能。因地制宜地进行中心村建设,建设一批道路硬化、环境保护、民居美化、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生态和谐文明村,创建一批具有引领示范的国家级、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按照“做强县城,做优杨村,构建城镇带,崛起龙南半小时城市圈”的思路规划城镇空间布局。即以县城为中心,以杨村为副中心,重点发展杨村、武当、关西等沿线、沿边小城镇,积极推进主要交通道路沿线城镇带形成和发展,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构建龙南半小时城市圈,覆盖定南、全南、寻乌、安远等周边五县。以南部杨村镇为核心的南部片区,包括杨村镇、武当镇、九连山营林林场、夹湖乡等在内的区域,形成县域旅游产业和生态工业集中发展区,以深化龙南实现工业新城、客家名城、生态绿城、和谐之城的发展目标。

按照"中心拓展,培育极点,沿线集聚,辐射全县",以县城、杨村镇为经济中心,以105国道、大广高速等交通干线为主要经济走廊,重点发展县城、杨村等重点城镇,兼顾南亨、临塘、程龙、夹湖、汶龙、关西、武当等地经济发展,形成"一心、三轴、两片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到2015年,形成一个城区人口20万的龙南中心城市(包括龙南街道里仁街道、东江街道、渡江街道、桃江街道);把杨村镇建设成城镇人口6万旅游工贸型集镇。

抓住杨村中心镇建设契机,加快打造“赣粤边际第一镇”发展步伐。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进行杨村中心镇建设的契机,科学做好杨村中心镇建设的编制规划,加快杨村镇工业园区、供电供水、大广高速和圩镇环境等各项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好工业园区、物流服务区、行政文化商住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区和客家古迹旅游区等区域,并分类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出台政策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来镇投资兴业,扶持本镇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把杨村镇加快打造成新型的“工业兴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谐新镇”,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从而加速“赣粤边际第一镇”的建设步伐。

自然资源

杨村镇境内丘陵,山脉交错。沿太平江及其支流两岸为河谷平地。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地占面积的77.5%,尤其为低丘,及河谷平地。最高处为仙人嶂,海拔1036米;最低处为车田村,海拔310米。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8.5℃,年极端低温-5.3℃,年端极高温为37。全年无霜期282天。年降雨量1617.9毫米,雨量集中在4至6月。

基础设施

杨村镇位于龙南县的南面偏西,东邻武当镇,南与广东连平县毗邻,西与九连山林场接壤,北与夹湖乡相连,总面积 144.78 平方公里。省道横黄线贯穿镇域东西、大广高速(正修建)纵贯南北并在镇区设有出入口,大广高速的通行,使杨村真正成为江西南大门第一镇。杨村镇区处于太平堡(包括现杨村镇、夹湖乡、九连山林杨、武当镇部分)区域的中心,距九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10公里,距夹湖乡 10公里,距武当镇14 公里,距小武当山省级风景名胜区11公里。大广高速通行后杨村镇距广州230公里,离县城50公里。

杨村镇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在杨村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杨村至夹湖公路以及2001年投资新建 横黄线旅游公路贯穿整个杨村镇境内,公路两旁的受惠村庄达到14个。2009年开工建设的大广高速公路龙南到杨村段在杨村设立互通出口,除杨村至紫霞,三坑公路还在筹划修建中外,整个杨村镇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

统筹全镇各项产业大发展,实现发展层次的大跨越

(1)、大力发展工业产业。科学制定杨村镇工业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杨村生态工业园,推进企业聚集和产业聚集。加紧完成杨村工业园选址,并尽快启动园区“三通一平”。积极推动3-5家县内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率先入驻杨村工业园,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产业规模和聚集效应。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低碳环保型企业,做大做强生态工业产业。

(2)、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紧紧围绕打造旅游名镇的目标定位,依托燕翼围、乌石围、太平桥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突出客家文化特色,精心挖掘、整理客家文化资料和相关史料记载,收集展示客家文物、客家服饰、客家山歌、客家风情等特色资源。积极拓展杨村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周边南武当山、九连山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打响横黄线(南武当山——杨村围屋——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客家山水文化旅游品牌,注重旅游产品的系列开发和生产,打造以杨村为中心的旅游集散地。加大杨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力度,特别注重横黄线及中心镇周边山体的林相保护和改造,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3)、大力发展商贸产业。依托杨村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做大做强杨村客家饮食服务产业,精心包装宣传杨村米酒、杨村香菇、杨村乌粉等具有浓郁杨村特色的土特产品,高标准规划建设好星级宾馆、杨村客家饮食文化、客家土特产一条街。制定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并培育专业市场,重点实施太平水酒专业市场、竹制品专业市场;推进城乡市场、商贸街区和物流园区基础配套建设,全力推动金融保险、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杨村中心镇蓬勃发展。

(4)、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立足农业“高效、优质、规模、集约”的发展要求,围绕无公害蔬菜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促进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转变。大力培植高山蔬菜有机蔬菜品牌,以绿田蔬菜合作社为龙头,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大力引导农民把土地经营权流转给种养大户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标准化加工、企业化管理格局。

(5)、大力发展劳务产业。适应杨村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的务工技能,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工人。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做好劳动力与用工单位的对接服务,提升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劳务经济产业化。

(6)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高标准编制杨村中心镇总体规划、杨村新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杨村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努力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布局科学合理的现代城镇发展体系。着眼建设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杨村新镇区,以实现杨村经济发展新跨越、构建亮丽城镇新面貌、建设和谐文化新亮点、塑造政务建设新形象为目的,分步展开以大广高速出入口服务区、工业区、行政文化及商住区等三大板块为一体的杨村新镇区建设。

制订《杨村老镇区整治实施方案》,以老镇区整治为切入点,

全力营造整治氛围,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集中展开整治老镇区脏、乱、差行动,以整治环境卫生、违章搭建、占道经营、集贸市场为重点,加大公用设施、景观环境、园林绿化建设力度,推动圩镇环境面貌有质的改善,增强群众对加快杨村中心镇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齐心协力把杨村打造为环境整洁、设施配套、交通畅通、美化亮化的新城镇。突出强化杨村作为全县“赣粤边际第一镇”的区位意识、“杨村中心镇”的品牌意识。

(7)推进发展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构建区域生态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生态龙南。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统一。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打好龙南客家文化旅游特殊牌,使文化旅游互动双赢。

魅力杨村

杨村镇,是龙南县南部中心镇,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典型的客家民居及鲜为人知的民间故事。这里有近5万人口,曾经是龙南最大的一个乡。

解放前,这里曾是土匪、强盗打劫的地方。因这里常发生恶性案件,人们期望过上好日子,从明朝开始就取名太平,其行政设置为太平堡。在杨村,古时候家家户户都备有一把锋利无比的“板刀”,一是用来护身,二是用来狩猎。大人教育小孩通常都习惯说:你阿莫怕阿爸的板刀?意思说,你不要这样,你怕不怕阿爸的板刀?板刀成了杨村人的口头禅。

说到杨村从前的偏僻和闭塞,可用客家人流传的一则笑话侧面证明。刚解放时,县城召开人代会,杨村的代表第一次下龙南县城,走出大山十里洞天,见一片甘蔗林,发出第一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大洞茫茫种芒杆(茅草)。到了人民礼堂上千人吃饭,早餐有豆腐脑,杨村代表发出第二个感慨:大地方就是大地方,蒸春(蛋)用水缸。因第一次吃糖包子,热腾腾的糖包,又大又白,咬一口流出了糖水,举起手用嘴舔糖,越舔越流,手越举越高,结果热乎乎的糖水竟烫伤了脊背。

“打个阿喂,搂(吹)下风,阿哥旅游进山中,俺边(我家)没什好招待,米酒一碗热融融……”清脆嘹亮高亢的杨村“过山溜”最具山野之风,它是所有客家山歌中最独特的一种。1956年3月,在南昌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大会上,杨村的两名演员演唱“过山溜”获最佳演出奖,后来在县、市及各种调演活动中都成为保留节目,并多次获奖。

“过山溜”把客人引入客家围屋。杨村大小围屋有几十座,最有代表性的是燕翼围(又称高水围)和乌石围。燕翼围离杨村圩东南100米。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成。四方形,四角建四座炮楼,围墙每边长50米,高23米,麻石砌成,以桐油、糯米捶石灰灌缝,坚实可靠。围屋一圈有四层。每层有一圈木制的“跳楼”,俗称“走马楼”,围中有水井。围门可防火也可防水。围屋是古时客家人抵御外侵的特殊民居,被国际民居学术界定为“世界名居”。围屋内大大小小有400多个房间,可居住五六百人。

走进杨村客家做客,远远飘来的是浓浓的杨村米酒香味。杨村米酒经蒸、酿过滤后,还有一道特殊程序,每坛酒都要用谷糠烧烘,客家称为“扎酒”(用火堆烘酒坛)。杨村客家吃饭为8人一桌围餐,称“八仙桌”,按照木头的纹理,分为“横桌竖凳”,长辈坐“上横头”的大水片,依次排列。杨村人叫蛋为“春”,做客必须吃“春”。客人坐定后,首先每人一碗酒酿“春”,或者一人一个“毛芋春”,然后按“上四下五”的程序上8道菜,隆重一点外加4大盘,至24盘。这种风俗一直沿用至今,成为客家人大红喜庆的固定菜单。如今的杨村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在龙南县城,几乎所有有点名气的餐馆都是杨村人开的。他们用杨村客家独有的加工方法,吸引了八方食客,成为龙南客家菜的代表。

到了杨村,看过客家围屋,做过客家客,听过“过山溜”后,有一个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太平桥。

杨村太平桥,看上去似廊似桥,似亭似轿,桥面上大拱圈带两边的小拱圈。拱圈顶上像亭有飞檐3对,崎角昂首天穹。凉亭全部用青砖砌成。上盖青瓦。整座石桥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据传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王阳明)率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俐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时,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太平。桥建成后,桥的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母水牛。一到晚上,母水牛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清道光年间,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太平桥,即今太平桥,并将原桥拆毁;又精雕了一只公牛配对,置放在车田村围门口。桥成后,施工建桥的督理、族长赖懋杰在四通凉亭北向额上书写了“太平桥”3个大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珍品。

“日头一出黄垲垲,杨村阿妹等您来,若是阿哥有心意,二十四碗扎断台。日头一出黄垲垲,阿哥旅游太精彩,杨村客家故事多,有吃有看有阿妹……”听着杨村“过山溜”,你不妨去杨村走走看。杨村风景名胜,明正德十三年春,太平桥带给龙南人的,不仅仅是久乱不治之后的安宁生活,更是一场精神教化的开始,在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

杨村特产

太平香菇

杨村产太平香菇驰名中外,杨村曾为全国最大的椴木香菇批发市场。杨村香菇又称“太平香菇”,盛产于菇木资源丰富的杨村镇,有平菇、信菇、花菇、冬菇等十几个品种。太平香菇以其菇厚柄短、色鲜味香、质纯肉脆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有“菇不到杨村不香”之说。太平香菇鼎盛时期,香菇年销售量有几千吨,销售额达到上亿元,其中80%以上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和中东。

杨村乌粉

杨村乌粉以味鲜爽口、色泽晶莹、柔韧清香受到海内外客商的青睐。

太平水酒

杨村米酒又称太平水酒,地方风味非常深厚,口感极佳,更是远近闻名,脍炙人口,深受市场欢迎。精明的太平人利用自己生产的优质糯米和清沏透明的山泉水或井水,酿造出独具太平风味的醇良水酒。太平水酒清香醇甘、扑鼻迷人,酒精度适,一般二十度左右,热喝冷饮皆宜。太平水酒与众不同,其特点主要是将生酒装入特制的酒缸中密封锻烧开沸。所以,醇香顺口,饮后不上脑,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成份的酒饮料。据科学分析,水酒营养价值是酒中之王。适量饮用水酒能通络活血,提神醒脑,有益于健康长寿。因此,太平水酒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享誉太平内外。从过去到现在,独具一格的太平水酒,是太平人家家会做,人人会饮的大众酒。逢年过节,婚庆喜事和农时大忙季节,家家一定会酿造最喜欢饮的水酒,喜事临门还猜拳助兴,热闹非凡,饮得人人红光满面,喜在面上乐在心中。

太平水酒如在冬天酿造,放的冬至水,密封烧沸煮透放入大酒缸中,可以长期存放。称为陈年老酒。是太平人的主要饮食酒。家中自制,街上有买,圩上亲朋好友,总要喝上几杯太平水酒,以表情思。现在太平水酒已传入龙南县城和广东连平、和平等地,如能研究出防腐防变,太平水酒将以其独有的风味进入国内以至国际市场,到远地去独放芬芳。

杨村珍珠汤

杨村珍珠汤又称鱼眼汤,制作珍珠汤并非易事。首先,将薯粉用开水冲成团状;其次,把成团的薯粉放入圆底锅中摊开(不烧火),用手顺时针将薯团轻压在锅上不停地旋转,使薯团慢慢分解成为像珍珠一样的颗粒,人们称为“珍珠米”;然后,用米筛过滤出均匀的珍珠米,接下来,就要进行烹调了。先在锅中放一勺水,待水煮沸以后,将珍珠米逐步分批撒入锅中。当珍珠米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时,用漏勺捞起,再重新烧一锅开水,放入珍珠米,加入油、盐、荸荠、葱等调料,珍珠汤便烹调而成了。煮好的珍珠汤热气腾腾,幽香袭人。吃上一口,肠胃舒适,脑清目明。

风景名胜

依托深厚的客家文化,人文,历史底蕴,龙南县着力创建杨村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

太平桥

明正德十三年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南赣巡抚王守仁率官兵进入龙南太平堡,镇压太平农民起义后接踵镇压广东三利农民起义。回师赣州府进,王守仁在太平堡水口岭处建太平桥以示天下升平。太平桥建成,鸠工建桥的督理、族正赖懋杰在四通凉亭北向额上书写了“太平桥”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堪称书法珍品。

燕翼围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翼围,自公元1650年始建以来,就以其高大、坚固、防御功能强之特点而名闻天下,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和专家学者趋之若鹜的必到之地。燕翼围呈方形,长42米,宽32米,面积1368米,房间136间,一层为膳食处,二、三层为居住,四层为战楼,有58个枪眼;围门有三层,门口有一生活用井,围内有二口暗井,一为水井,一为粮库井,平时以土埋之。因高大易守而有"高守围"别称。史上记载,蒋经国在此围住过;围名由道光二十九年赣州府台周玉衡借住燕翼围时所书,取意为围中赖氏后人安康吉祥,夫妇举案齐眉,燕侣比翼。“燕翼贻谋,妥先荣昌”,语出《山海经》。燕者安也,翼者敬也。

乌石围

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外圆内方”,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周边房屋做成圆形,围着祖厅,意即盘龙状。地理名师说,此围来龙很远,龙头在广东连平州,龙尾在此结穴。故从择地起名到建筑施工都不离“龙”字。传说,在开工时,曾凿开门前一块大石,竟“呼”的一声飞出一只金乌鸦,窝里还有一只,赶忙填石补复。又传,仙人曾在石上坐过,至今留下坐位痕。

杨村龙舟赛

起源于明朝弘治年间,龙南县杨村镇,古称太平堡,居住着客家人,他们每年端午都要举办龙舟赛盛会。杨村龙舟赛是杨村镇独有的一种端午民俗,龙舟赛是在面积15亩的池塘里举行,随着五百多年的流传,形成了祀奉龙神、请龙神、龙船会、扫邪、决赛、游船、龙神归位、送游船鸭等为一体的独特的传统龙舟民俗文化,成为赣粤两省三县五乡一场端午节期间最受欢迎的传统民间活动。杨村龙舟赛历史悠久、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而且仪式隆重、场面热烈、壮观。

石水牛

杨村太平桥建成后,桥下游十余米处突然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水牛麻。一到晚上,水牛麻便去广东连平州寻食禾麦。至清道光初,一风水先生说:“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村民按风水先生的吩咐,即在原桥下游100米处重建了一座太平桥,即今太平桥,并将原桥拆毁;又精雕一只水牛牯与水牛麻配对,置放在 太平桥所在地车田。

杨村水口庙

坐落在杨村镇的水口处,古代以来,这里香火很旺,与太平桥一起构成了杨村美丽的风景。

银山庙

因其坐落在美丽的银山上,是古太平堡八景之一,在原址上建立了现在杨村中学。银山庙,是杨村的神庙,充满了神话传说,当年王阳明也敬重的不得了,专门去朝谒。

蔡屋大榕树

在杨村镇蔡屋蒋经国先生题写的“江南第一树”的大榕树前观望赞叹。

著名人物

明朝正德年间,朝廷命官

王守仁

统兵征剿太平堡起义军,驻军黄塘,因观黄塘八间咏诗八首以赞其美景,流传至今。

王守仁赞黄塘八景诗

岚岭回春

地处太平水口的岚岭,高耸云霄,环抱三江,盘四十余里。

峨然雄踞几春秋,锁住长江不放流,

环抱太平春拍塞,晴光岚影日悠悠。

平湖漾月

平湖,天光水色激射湛然,风静坐清,此佳景也。

江山风定景清清和,宝镜认将浸碧波,

映照文人登魏阙,飞身直右伴嫦娥。

天马饮泉

黄塘正南,有小山长而活,若马临泉之浒,号曰:天马饮泉。

可是层空驾两轮,脱俊来吸太平春,

骅骝何事施鞭策,有日凌风上五云。

金鱼斗浪

太平有山如鱼,有江而斗浪,据此景咏诗。

铁 髻体势雄文映水光溶溶,

风雷不动时惊跃,欲向大江化作龙。

西川渔火

西水多鱼,故有夜火而渔者,红光满溪,笑声上下,触景而咏。

金水星涵碧水平,渔郎带火沿江行,

渔翁虽是贪鱼利,却爱村溪夜景明。

明德书灯

黄塘东平湖西,有书院曰:明德斋,取圣明善修德意也。见家家灯火,朗朗书声。因此咏:

藜灯欲把六经看,上映清虚太乙寒,

不是焚膏堪继咎,谁将长夜破漫漫。

冷泉流玉

天下之泉皆冷,惟此泉,从石隙中流尤冷,如垂玉焉。

涓涓一线溜溪河,莹润清寒自不波。

流到夹湖同热水,春融冬冱两温和。

株岭栖云

黄塘有株岭,岭上有松株,云气蒸蒸,略露一斑,定出奇土。

莫谓好山无好处,行看勃勃毓英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