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镇,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下辖镇,地处大石桥市西部,东与沟沿镇、高坎镇相连,东南与老边区接壤,南与站前区为邻,西南、西、西北与盘锦市大洼区隔辽河相望,北靠沟沿镇。

解放前,海城县;1991年11月,水源乡改镇,属营口县;1992年11月,营口县改为大石桥市,遂属大石桥市。[2]

建置沿革

解放前,海城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4月,成立营口县,划归营口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设立水源区,仍属营口县。

1950年6月,地名区更名数字区,水源区更名六区,仍属营口县。

1952年4月,水源区政府驻地由赏军台村迁至牛牧养子(今工农)。

1955年8月,数字区恢复水源区,隶属关系不变。

1958年2月,撤销水源区设立水源乡,仍属营口县;同年9月,撤销水源乡改公社,隶属关系仍然不变。

1983年9月,恢复乡建制,仍属营口县。

1991年11月,水源乡改镇,属营口县。

1992年11月,营口县改为大石桥市,遂属大石桥市。[2]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水源镇下辖22个行政村:盖家村、水源村、同志村、赵家村、鲤鱼村、邢家村、马家村、群力村、獐子沟村、黑英村、新光村、新建村、前沟村、大村、白草村、大沟村、东青村、西青村、华兴村、腰屯村、工农村、赏军村,[1]镇人民政府驻盖家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水源镇地处大石桥市西部,东与沟沿镇、高坎镇相连,东南与老边区接壤,南与站前区为邻,西南、西、西北与盘锦市大洼县隔辽河相望,北靠沟沿镇。

地形地貌

水源镇地处大石桥西部,地势低洼平坦,平均海拔1.2米,大辽河环抱水源镇的西北和西南部。[2]

水文

水源镇境内河道属大辽河流域,大辽河绕水源镇西北、西、西南而过,全长23.5千米,流域面积7.1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老虎头河、利民河、劳动河等。

自然灾害

水源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暴雨、干旱、大风、寒潮、冰雹等。大风和冰雹灾害为两年一遇,主要发生在8—9月,寒潮平均2.5年一遇,主要发生4—5月。

人口

2011年末,水源镇总人口4301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569人,城镇化率8.3%。总人口中,男性21620人,占50.3%;女性21396人,占49.7%;18岁以下6151人,占14.3%;19—60岁30373人,占70.6%;60岁以上6492人,占15.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34842人,占81%;有朝鲜、满、回、蒙古等10个少数民族,共8174人,占19%。超过1000人的少数民族有朝鲜族1个民族,达607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4.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27.8人。[2]

经济

综述

2011年,水源镇财政总收入2.5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9元。

农业

2011年,水源镇有耕地面积9.8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3.9亿元,比上年增长27%,农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10.6%。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66949吨,其中水稻66686吨。主要经济作物有大豆、芝麻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肉牛、山羊、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5.7万头,年末存栏1.6万头;肉牛饲养量0.16万头,年末存栏量0.07万头;山羊饲养量0.23万只,年末存栏0.08万只,收购山羊板皮0.2万张;家禽饲养量196万羽,上市家禽47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4955吨,其中猪肉3399吨,牛肉256吨,羊肉35吨;禽蛋3235吨,鲜奶130吨。

截至2011年末,水源镇累计造林4.3万亩,其中防护林0.5万亩,经济林0.9万亩,农民住宅四周树木7.8万株,林木覆盖率17.5%。渔业以淡水养殖和稻田养殖为主。2011年,养殖水面达35平方千米;渔业总产值0.6亿元。2011年,农用机械559台。

工业

2011年,水源镇工业总产值达到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011年,水源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家,职工0.6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大中型企业2家,职工0.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10亿元以上的2家。

商业外贸

2011年末,水源镇有商业网点93个,职工28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1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11年,进出口总额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主要出口产品有镁质耐火材料、有色金属制品、肉类产品等10类23个产品,销往35个国家和地区。[2]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水源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728人,专任教师34人;小学6所,在校生2868人,专任教师16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2所,在校生1696人,专任教师14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小升初升学率98.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1519.6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07.6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21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水源镇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56人;文化专业户2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20个,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藏书60000册;还有休闲广场等娱乐设施。文化行业从业人员30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4%,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5人。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高跷、皮影戏等。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42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9%。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水源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285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6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6.6张,固定资产总值0.2亿元。专业卫生人员170人,其中执业医师32人,执业助理医师15人,注册护士123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9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2.9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1万人次,住院手术150台次。[2]

2011年,水源镇有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7/10万;孕产妇死亡率0.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6%、5.8%、3.4%。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水源镇有体育场地1处,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民运动会。20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社会保障

2011年,水源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60户,人数987人,支出139.8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118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8人,支出19.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32人,支出30.2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医疗救助8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69人次,支出11.4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临时救济33人次,支出1.6万元,比上年增长12%。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200人,紧急转移安置3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亩,倒塌房屋15间,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救灾支出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0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6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社区服务设施29个,社区服务中心22个,社区服务站22个,其他服务设施5个。

交通

水源镇有305国道经过境内。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水源镇因境内有营口造纸厂水源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设立区政府时,被命名为水源区,因此得名。[2]